2020年5月1日起电子数据可正式作为证据,微博、微信、支付宝,这些软件已然占据了现代年轻人的主要社交阵地;信息化的发展,让人们的一言一行越来越被记录,越来越“雁过留痕”。一旦发生纠纷,电子数据让事实变得有据可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2019年12月26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决定》将于2020年5月1日起施行,决定进一步细化并扩大了电子数据的范围。
所以手机聊天记录是可以作为法律证据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2019版)》
第十四条 电子数据包括下列信息、电子文件:
(一)网页、博客、微博客等网络平台发布的信息;
(二)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即时通信、通讯群组等网络应用服务的通信信息;
(三)用户注册信息、身份认证信息、电子交易记录、通信记录、登录日志等信息;
(四)文档、图片、音频、视频、数字证书、计算机程序等电子文件;
(五)其他以数字化形式存储、处理、传输的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信息。
自2020年5月1日起将施行在2019年12月26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新修正《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其中细化了电子数据证据的种类,包括5大类各种形式:
(一)网页、博客、微博客等网络平台发布的信息;
(二)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即时通信、通讯群组等网络应用服务的通信信息;
(三)用户注册信息、身份认证信息、电子交易记录、通信记录、登录日志等信息;
(四)文档、图片、音频、视频、数字证书、计算机程序等电子文件;
(五)其他以数字化形式存储、处理、传输的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信息。
修改决定规定,人民法院对于电子数据的真实性,应当结合电子数据的生成、存储、传输所依赖的计算机系统的硬件、软件环境是否完整、可靠等 7 类因素综合判断。修改决定同时明确规定,电子数据的内容经公证机关公证的,人民法院应当确认其真实性,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
刑讯逼供行为的法律责任。文章介绍了刑讯逼供的刑事责任和相关法律规定,包括《刑法》中关于故意伤害和故意杀人的刑罚。此外,文章还阐述了刑讯逼供涉及的立案标准,包括多种形式的恶劣手段、造成的健康损害、导致死亡或精神失常等情形。最后强调了对刑讯逼供行为进行严
刑讯逼供的取证手段及相关法律规定。辩护律师在询问证人或被害人、调取书证或物证、采用鉴定结论等方面需遵循一定规定,不能采取强制性措施。同时,对于刑讯逼供罪,司法工作人员如使用肉刑或变相肉刑逼取口供,将受到法律的处罚。刑讯逼供罪的具体处罚根据情节严重程度
(一)网页、博客、微博客等网络平台发布的信息;(三)用户注册信息、身份认证信息、电子交易记录、通信记录、登录日志等信息;(五)其他以数字化形式存储、处理、传输的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信息。
债权是财产权利的一种,而财产权利是民事权利的客体之一,所以债权是民事权利的客体。第三条 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近来,借贷纠纷案中,涉及电话录音与微信聊天记录是否可作为证据的案件较多,因此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