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诉法”)的相关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对于开庭审理前的工作做出如下解释:
在开庭审理前,人民法院应当按照刑诉法的规定,确定审判长及合议庭组成人员,以确保审判工作的正常进行。
开庭十日前,人民法院应当将起诉书副本送达被告人、辩护人,以保证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有足够的时间了解起诉内容。
在开庭五日前,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当事人、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提供证人、鉴定人名单,以及拟当庭出示的证据。通知中应当详细列明相关人员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联系方式。
开庭三日前,人民法院应当将开庭的时间、地点通知人民检察院,以确保检察机关能够及时参与审判程序。
开庭三日前,人民法院应当将传唤当事人的传票和通知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法定代理人、证人、鉴定人等出庭的通知书送达。为了确保送达的有效性,通知也可以通过电话、短信、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
对于公开审理的案件,在开庭三日前,人民法院应当公布案由、被告人姓名、开庭时间和地点,以保证公众的知情权。
上述工作情况应当详细记录在案,以确保审判程序的合法性和透明度。
犯罪嫌疑人供述排除的情形。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对于采取暴力、威胁、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等非法手段获取的犯罪嫌疑人供述应当予以排除。同时,强调依法调查和收集证据的重要性,非法手段收集的证据无效,被处罚人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所处的特殊地位。被害人在公诉案件中不承担举证责任,但仍需履行一定的权利和义务,提供某些证据协助查明案情。被害人的陈述作为独立证据,在刑事诉讼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犯罪嫌疑人讯问的法律要求和注意事项。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的侦查人员负责讯问犯罪嫌疑人,必须有至少两名侦查人员在场。对于不同情况下的犯罪嫌疑人,有不同的讯问方式和要求。讯问过程中应制作笔录,并保障犯罪嫌疑人的权益,不允许使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
刑事直接证据的定义、种类与特点。刑事直接证据能够直接证明案件主要事实,包括当事人陈述、证人证言、书证、视听资料和物证等。其特点在于与案件证明关系直接,收集审查困难,易假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