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后陈述应由被告人亲自说,控方不能打断和干扰
最后陈述本质上仍是被告人的自辩,是辩护权的一部分。但同一般意义上的辩护权相比,最后陈述权有着独特之处:一是最后陈述的主体仅是被告人,具有不可替代性,不能由辩护人代为行使;
二是在最后陈述中,并不存在如其他辩护权中控辩双方直接意义上的对抗,在这一阶段中,只有被告人一人在法官主持下进行陈述,不存在控方的辩驳,被告的意见可得以充分提出。
2、权利的行使皆应有一定的限制,刑事被告人的最后陈述权也不例外。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二百三十五条规定,审判长宣布法庭辩论终结后,合议庭应当保证被告人充分行使最后陈述的权利。被告人在最后陈述中多次重复自己的意见的,审判长可以制止。陈述内容蔑视法庭、公诉人,损害他人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与本案无关的,应当制止。
在公开审理的案件中,被告人最后陈述的内容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或者商业秘密的,应当制止。
不过在司法实践中,被告人的最后陈述被以“与本案无关”为借口打断的情况比比皆是,许多情况已经构成了对最后陈述权的侵犯。对于“与本案无关”的理由应当慎用,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被告人的最后陈述是否与本案无关,往往要到陈述结束后才能作出判断而不是在一开始陈述就可以得到结论。”
3、最后陈述权,是刑事被告人在庭审中享有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
其理论基础主要在于立法对刑事被告人弱势地位的特别关注以及对言词原则的体现。最后陈述程序的设置,有助于法官更好地发现案件真实,同时还凸显了对被告人人格的尊重,又可以对旁听民众有一种特殊的教育功能。\\在性质上最后陈述权主要是辩护权,此外还体现为一种情感宣泄权。
4、作为法庭审理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被告人的最后陈述有助于法官发现案件真实。毕竟,在具体的刑事案件中,被告人往往是最了解案情的人。
而被告人的最后陈述,又常常能够最集中、最明显地表现出被告人的主观个性特点。通过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被告人的最后陈述较之其以前的各种陈述,往往有新的内容。因此,被告人的最后陈述对于法官作出正确的判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最高人民法院在司法解释中规定:“被告人在最后陈述中提出了新的事实、证据,合议庭认为可能影响正确裁判的,应当恢复法庭调查;如果被告人提出新的辩解理由,合议庭认为确有必要的,可以恢复法庭辩论。”
以上,如果大家对于这个问题还有什么疑惑,我们有专业刑事辩护律师为您服务。
刑事案件二审是否可以不开庭审理的问题。根据《刑事诉讼法》的司法解释,是否需要开庭审理需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当被告人、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一审认定的事实、证据提出异议,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上诉案件,人民检察院抗诉的案件以及其他应当开庭审理的案件,应当开
审理再审案件的程序,包括开庭审理前的准备工作、法庭调查、法庭辩论、评议和宣判等环节。合议庭需核实原审被告人的犯罪情况并保障其辩护权。再审案件需依法开庭审理,包括第一审、第二审、检察院抗诉及可能加重刑罚的案件。
刑事案件速裁程序中的累犯是否适用问题。根据《刑事案件速裁程序实施细则》,对于具有累犯情节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适用速裁程序。此外,细则还规定了其他不适用速裁程序的情形,如涉及未成年人、盲人等特殊情况以及案件中存在异议等情形。同时,也规定了符合速裁程序
刑事速裁程序的相关内容。该程序主要针对事实清楚、被告人认罪认罚、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的轻微刑事案件。速裁程序简化了庭前讯问和开庭通知等环节,审理期限通常为受理后十日内审结。其适用条件包括案件级别、可能判处的刑罚、案情清晰度以及被告人的意愿等。速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