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确保刑事诉讼活动的正常进行,排除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因素,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回避制度。该制度适用于符合规定情形的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和鉴定人。勘验人员作为刑事诉讼中的重要角色,也应适用回避制度。
1. 勘验笔录
勘验笔录是指办案人员对与犯罪有关的场所、物品、尸体等进行勘查、检验后所作的纪录。根据内容的不同,勘验笔录可分为现场勘验笔录、物体检验笔录、尸体检验记录等。
2. 检查笔录
检查笔录是指办案人员为确定被害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某些特征、伤害情况和生理状态,而对他们的人身进行检验和观察后所作的客观记载。
回避制度在诉讼各阶段的应用,包括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阶段。当事人有权在各个阶段申请回避,申请对象包括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等。回避的审查与决定由不同负责人进行,如院长、检察长等。当事人对驳回申请回避的决定可复议一次,但某些司法解释对此有所限制,
回避制度的适用范围,包括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和鉴定人在内的六类人员需要遵守回避制度。同时,文章也明确了回避规定不适用于证人,即使证人是本案当事人的近亲属,他们仍然可以作证。
刑事诉讼中的回避制度,其中包括自行回避、申请回避和指令回避。自行回避指公安司法人员遇到法定情形主动退出诉讼活动;申请回避是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向相关机关提出申请要求公安司法人员回避的行为;指令回避则是在公安司法人员未自行回避且当事人未申请其回避时,有
鉴定人的回避制度及相关法律规定。鉴定人在与本案当事人存在密切关系、利害关系、曾担任本案证人或存在其他可能影响公正鉴定的关系等四种情况下应回避。回避决定由不同级别的负责人作出,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申请复议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