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和解在司法实践中需要遵守更为严格的法律程序性规定。通常情况下,被害人会向司法机关提供一份称为《谅解书》的文件,明确要求司法机关不再追究对方的刑事责任,并且禁止另行提起民事诉讼。然而,由于该协议未经司法机关主持和见证,存在着自愿性和合法性的疑问,因此不符合刑事和解协议的要求。
一旦签署了《谅解书》,当事人可以反悔,但已履行的《刑事和解协议》一般不能反悔。由于谅解书是由双方当事人在私下达成的协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即使被告人已经履行了谅解书中约定的赔偿内容,被害人仍然有权反悔。然而,《刑事和解》是在司法机关主持下,由双方自愿达成的协议,具有准司法效力。一旦达成刑事和解,意味着被害人已自愿放弃了民事诉讼权利,因此,如果被害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法院将不会受理。
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在刑事案件中,“和解”和“调解”之间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即“和解”等同于“谅解”。然而,实际上,谅解属于私了,而和解属于公了,二者有本质上的区别。
被害人谅解通常包括单方谅解行为、特别谅解行为和出于谅解的不追究行为。特别谅解即刑事和解。我国刑事诉讼法并没有明确规定“被害人谅解”的程序,而《量刑指导》中提到的被害人谅解,应该是指单方谅解行为,属于未经司法机关认可的民间“私了”行为。
新《刑事诉讼法》对刑事案件和解问题的明确规定。刑事和解主要适用于侵犯人权罪和侵犯财产罪,在被害人获得满意的赔偿和道歉后,可从轻处理被告人。但刑事和解的适用条件有限制,如仅限三年以下刑罚的故意犯罪案件、国家工作人员渎职类过失犯罪不适用等。
非工伤死亡的家属也能够获得一定的赔偿。根据相关规定,企业职工非工死亡时,家属可以享受丧葬费、一次性救济金和供养直系亲属生活困难补助。丧葬费为死者本人平均工资的2个月,一次性救济金根据供养直系亲属人数和死者本人工资不同而有所区别。供养直系亲属生活困难补
3、刑事案件可就民事赔偿达成协议并出具谅解书,刑事部分无法调解。
1、在侦查阶段达成刑事和解的,公安机关不能因当事人达成和解,直接把案件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