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92条的规定,如果没有合法根据而取得不当利益,从而给他人造成损失的情况下,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给受损失的人。不当得利是指在没有法律依据的情况下,个人通过损害他人的利益而获得的法律事实。不当得利人应当将其获得的不当利益返还给受损失的人。不当得利的性质属于法律事实中的事件,不当受益人的义务是根据法律规定的事由而发生的,它并不在于制裁受益人的得利行为,而在于纠正受益人不当得利的不合理现象。因此,我国民法原则规定,只要存在不当得利的事实,就必须予以纠正,而不需要追问当事人的主观意愿如何。
如果将他人财物据为己有,并且没有任何法律依据,那么就属于不当得利。此外,我国刑法规定,如果将他人遗忘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并且拒不交出,就会被视为侵占罪并受到处罚。如果拒不交出他人财物,应当以侵占罪提起刑事诉讼。然而,如果不存在拒不交出捡拾物品的情节,就不应该将其视为侵占罪对待,也不能认定为犯罪,因此不能根据刑法对其进行惩罚,这种行为只能通过民事法律规范来进行调整。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规定》,刑法第270条规定的罪名是“侵占罪”,而没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罪”。刑法第270条规定的是“遗忘物”,而不是“遗失物”。遗失物是指主人丢失的物品,失主不知道物品丢在何处,拾到的人一开始也不知道物品的主人是谁。而遗忘物是指本人携带但因遗忘而没有带走的物品,刚刚遗忘的物品,失主能够回想起物品丢在何处,并能够自己找回。因此,如果拾到他人的遗失物并拒不归还,属于不当得利的情况,如果失主愿意,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抵押权的善意取得问题。案件中,银行作为抵押权人,在登记名义人李某无权处分的情况下,基于善意取得了房屋抵押权。文章解读了善意取得制度在不动产抵押权方面的应用,包括其理论基础和构成要件,并认为银行以善意取得的方式取得了抵押权。房屋的真正所有权人胡某应向李
刑法的时间效力的规定方式,包括生效时间、失效时间和溯及力。刑法的生效时间一般有两种规定方式:从公布之日起生效和公布后过一段时间再施行。失效时间也有两种方式:国家立法机关明确宣布失效和自然失效。关于溯及力,我国刑法采用从旧兼从轻原则。
建筑工程中无效工程款是否属于不当得利的问题。根据法律规定,不当得利是指没有合法依据取得利益且给他人造成损失。建筑工程合同无效不属于不当得利范畴,而是根据相关法律解释进行处理。最新民法典也对此做出了规定,针对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无效的不同情况,分别提出了不
钱转到别人账户上能否要回来的问题。如果能要回来,可以通过联系银行或支付平台、联系收款人以及法律途径等方式进行追回。如果转账转错了对方不还,属于不当得利,受损失的人可以请求得利人返还利益。如果情节严重,对方可能构成侵占罪,面临刑事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