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诉讼法 > 刑事诉讼法律法规 > 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 > 书记员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回避

书记员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回避

时间:2024-04-22 浏览:24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86897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回避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个司法制度,回避制度是为了保证司法的公平、公正,保障当事人的合法利益,那么书记员在哪些情况下需要回避?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解答,希望以下的知识对读者有所帮助。

书记员的回避情况

一、根据法律规定,书记员需要回避的情形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书记员需要回避的情形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 书记员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的近亲属。

(2) 书记员本人或者他的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

(3) 书记员曾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

(4) 书记员与本案当事人存在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件。

二、适用回避制度的人员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适用回避制度的人员包括以下几类:

1、审判人员:包括助理审判员、审判员、副庭长、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副院长、院长以及参加合议庭的人民陪审员。

2、检察人员:包括助理检察员、检察员、检察委员会委员、副检察长和检察长。

3、侦查人员:既包括从事侦查工作的侦查人员,又包括对侦查工作进行组织指挥的负责人,即有权参与讨论和作出决定的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和公安机关负责人。

4、书记员:既包括公、检、法三机关的书记员,也包括出现在侦查、起诉、审判阶段的书记员。

5、翻译人:既包括公、检、法三机关各自指派或聘请的,也包括在侦查、起诉、审判各个阶段指派或聘请的翻译人员,包括法庭审判阶段担任翻译工作的人员,以及在侦查、起诉阶段讯问被告人和询问证人、被害人时担任翻译工作的人员。

6、鉴定人:既包括公、检、法三机关各自指派或聘请的,也包括在侦查、起诉、审判各个阶段指派或聘请的人员。

需要注意的是,证人不适用回避的规定,即使是本案当事人的近亲属,也可以作证。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主权原则

    主权原则在涉外刑事诉讼程序中的首要地位,以及外国人在中国进行刑事诉讼的适用规定和管辖权规定。同时,文章还介绍了信守国际条约原则、诉讼权利同等原则在涉外刑事诉讼中的应用,包括国际条约的适用、国内法的规定、国际法原则的体现以及平等对待的原则。

  •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侵犯人身权的赔偿责任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时侵犯公民人身权的赔偿责任,以及侦查、检察、审判机关等侵犯人身权的赔偿责任。受害者在不同情况下有权获得赔偿。此外,如造成精神损害,赔偿责任机关需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并支付精神损害抚慰金。

  • 检察院对看守所的监督内容

    检察院对看守所的监督管理内容,主要包括监管活动合法性监督、羁押期限合法性监督、刑罚执行合法性监督等七个方面。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检察院在收押时应当提出纠正的情况以及对于在押人员出所时的检查内容。

  • 上诉人信息

    陈××因盗窃一案不服××市××区人民法院的判决并提起上诉的内容。陈××在审讯过程中受到压力,被迫捏造犯罪事实,认为原审法院的判决不符合法律规定和政策精神,因此提出上诉,请求重新审理并依法宽大处理。

  • 洗钱拘留多久会逮捕
  • 没有直接证据证明是故意伤害怎么处理
  • 打架被处罚了会有案底吗
刑事诉讼法律法规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