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未成年犯被送往未成年犯管教所进行关押和改造。未成年犯管教所是我国监狱系统中的一种类型,早在监狱法实施之前,其在全国范围内的名称都是少年犯管教所。该类型的监狱专门用于关押已满14周岁但不满18周岁的已决罪犯。
一、从宽处理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三款的规定,对已满14周岁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从轻或减轻处罚。因此,未满十八岁被视为法定的从宽处罚情节。具体的轻或减轻处罚以及幅度的确定取决于具体案件。根据这一原则,在量刑时,对已满14周岁但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者与已满16周岁但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者应予以区别对待。对于同一年龄段内的犯罪行为,决定从轻或减轻处罚时,一般应考虑到不同年龄段行为人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和实现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从轻、减轻处罚的从宽原则。
二、不适用死刑的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49条的规定,未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这是一个刚性要求,不允许有任何例外。所谓犯罪的时候是指实施犯罪行为的时候。即使在审判时已满18周岁,如果犯罪时未满18周岁,仍适用该条规定。我国刑法规定未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的主要原因在于:死刑是最严厉的刑罚,涉及到犯罪人的生死。由于未成年人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其认知能力和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未成年人的罪行通常没有达到极其严重、无法改造的程度,因此不适宜适用死刑。
三、教育、感化和挽救的原则
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未成人保护法》第38条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四条明确规定,对于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应实行教育、感化和挽救的方针,并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这些法律明确规定了司法机关在处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教育、感化和挽救原则要求司法人员在处理未成年人案件时正确处理惩罚和教育之间的关系。应将教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上,坚持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司法人员应以教育为主导,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对待学生一样,根据未成年人的个人特点,通过理性启发和情感引导,让他们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危害性。
最高院公布的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故意伤害案。案例中涉及一起家长因怀孕后对非亲生女儿进行虐待,导致女孩受伤死亡的案件。法院认定曾冰构成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文章强调了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重要性,并建议监护人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日常监管,预防和减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审查逮捕程序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向。当前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剧增,审查逮捕程序存在立法不足和执法理念陈旧等问题。文章建议借鉴外国少年司法理念,结合新刑诉法规定,建立完善的工作制度体系,保障程序人性化、合理化、合法化。研究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查
夫妻离婚时未成年子女的财产继承权问题。未成年子女作为法定继承人,其继承范围广泛。父母在离婚时需明确家庭财产种类,保护未成年子女的财产权利,不得侵犯其继承权。同时,夫妻共有财产的分割应保护未成年子女的合法权益,并倾斜照顾抚养子女的一方。抚养子女的一方需
我国关于16周岁以下未成年人拘留是否会留下档案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虽然会留下案底,但会进行封存处理。建立了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对于不满18周岁且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未成年人的犯罪记录,应予以封存,不会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但司法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