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行政与行诉 > 行政处罚法 > 行政处罚实施 > 强买强买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强买强买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时间:2025-02-09 浏览:45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87145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进行经营活动的时候,经营者要遵守法律的规定,不得进行强买强卖,强买强卖违反公平交易的原则,那么强买强买的判断标准是怎样的?下面就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您解答这个问题,希望能够实质意义上的帮助您。

强买强卖的判断标准及法律规定

依据法律规定,强买强卖的判断标准是:

通过威胁、恐吓等手段,强迫对方在违背意愿的情况下,出售或者购买商品、服务的行为。当情节严重时,这种行为将构成强迫交易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根据该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对于强买强卖商品、强迫他人提供服务或者强迫他人接受服务的行为,将处以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如果情节较轻,将处以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根据该法第二百二十六条的规定,强迫交易罪是指以暴力、威胁手段,实施以下行为之一的情况:

  1. 强买强卖商品的;
  2. 强迫他人提供或者接受服务的;
  3. 强迫他人参与或者退出投标、拍卖的;
  4. 强迫他人转让或者收购公司、企业的股份、债券或者其他资产的;
  5. 强迫他人参与或者退出特定的经营活动的。

根据情节的严重程度,对于强迫交易罪的犯罪行为,将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如果情节特别严重,将处以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强迫交易行为的特点形式

1、经营者滥用独占地位,进行强迫交易。

这类强迫交易行为是指公用企业或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利用其独占地位,强迫消费者购买其商品或者接受其服务的行为。

2、滥用行政权力,进行强迫交易。

这类强迫交易行为是指政府或其他属职能部门滥用职权,强行要求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或接受某种服务的行为。

3、经营者通过搭售或附加不合理条件,进行强迫交易。

所谓“搭售”是指经营者在出售优质名牌、畅销商品时,强行搭配出售消费者所不需要的劣质滞销产品的行为。而“附加不合理条件”是指经营者在消费交易过程中,向消费者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作为交易成立的条件。

4、经营者利用邮购、预售、分期付款、上门推销的方式,进行强迫交易。

通过这些方式进行消费交易时,消费者获取商品或服务信息的渠道受到限制,很难对其他经营者的同类商品或服务进行直接全面的比较,从而限制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一些经营者正是利用这种方式,向消费者强行推销假冒伪劣的商品或价格高质次的服务。

5、经营者以其他方式,进行强迫交易。

例如,经营者因消费者不购买某商品而受到辱骂、殴打,并强行要求消费者购买该商品的行为。还有一些旅馆、饭店在火车站、码头设置服务点,不等旅客问清情况就强行将其带到旅馆,强迫其支付高房价,接受劣质服务等。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提供虚假学历入职是否构成违法行为

    提供虚假学历入职是否构成违法行为。持有和使用假毕业证虽未触犯刑法,但违反了行政法律法规,属于违法行为。若使用假毕业证进行诈骗则涉嫌犯罪。伪造和贩卖毕业证书的行为,包括伪造行为和明知的贩卖行为,都会受到法律的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相

  • 强买强买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强买强卖判断的标准是通过威胁、恐吓等手段,强迫对方在违背意愿的情况下,出售或者购买商品、服务的行为,情节严重会构成强迫交易罪。第四十六条 强买强卖商品,强迫他人提供服务或者强迫他人接受服务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

  • 没有暴力,强买强卖能否立案

    没有暴力,如果存在其他情形如威胁手段等,强买强卖罪也可以立案。强买强卖刑法中叫做强迫交易罪,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立案:。(一)造成被害人轻微伤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以暴力、威胁手段强买强卖商品、强迫他人提供服务或者强迫他人接受服

  • 遭遇导游强买强卖怎么维权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旅游者有权自主选择旅游产品和服务,有权拒绝旅游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导游强买强卖的,旅游可能向消费者委员会或者旅游管理部门投诉。第九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指定或者设立统一的旅游投诉受理机构。受理机构接到投诉,应当及时进行

  • 强迫交易罪司法解释
  • 旅游遇见导游“强买强卖”怎么办
  • 强迫交易罪属什么犯罪类型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