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处罚没收的财物处理方式,要根据财物的不同性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第一百六十二条规定:
公安机关对收缴和追缴的财物,经原决定机关负责人批准,按照下列规定分别处理:
(一) 属于被侵害人或者善意第三人的合法财物,应当及时返还;
(二) 没有被侵害人的,登记造册,按照规定上缴国库或者依法变卖或者拍卖后,将所得款项上缴国库;
(三)违禁品、没有价值的物品,或者价值轻微,无法变卖或者拍卖的物品,统一登记造册后予以销毁;
(四)对无法变卖或者拍卖的危险物品,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主管部门组织销毁或者交有关厂家回收。
第一百六十三条规定:
对应当退还原主的财物,通知原主在六个月内来领取;原主不明确的,应当采取公告方式告知原主认领。在通知原主或者公告后六个月内,无人认领的,按无主财物处理,登记后上缴国库,或者依法变卖或者拍卖后,将所得款项上缴国库。遇有特殊情况的,可酌情延期处理,延长期限最长不超过三个月。
行政处罚由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没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或其他组织一般不能实施行政处罚。行政处罚的前提是向对方实施了违反法律规范的行为,而非违反了刑法、民法等其它法律规范的行为。
行政处罚财产罚,即以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财产权为内容的行政处罚,包括:
(1)罚款。行政机关依法强制违法公民在一定期限内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货币的处罚形式。在认定罚款这种处罚形式时,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区分作为行政强制执行措施的罚款即执行罚与行政处罚的罚款。如《行政处罚法》第51条规定:“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采取到期不缴纳罚款的,每日按罚款数额的百分之三加处罚款”这一条文规定的“百分之三加处罚款”,虽然也使用了“罚款”一词,但属于执行罚,而不是行政处罚。
(2)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这里的关键问题有两个:
一是“违法所得”和“非法财物”的认定。“违法所得”是指当事人通过法律禁止的途径、手段或者方法取得的任何财产权益。“非法财物”是指当事人用于非法目的或者用来从事违法犯罪行为的物品。
二是“没收”的范围。并非所有的非法所得或者非法财物都可以没收。行政机关在适用没收的处罚时,需要注意公民基本生存权保障、处罚与违法行为相适应等原则,还需要注意有些“财物”,即使“非法”了,也不可能适用没收。例如,两村未经法定程序交易的土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关于病危是否能免除行政处罚的问题。虽然病危状况本身不能免除处罚,但在特定情况下,如未成年人、精神病人、未被发现的犯罪行为以及特定情节和表现等,可以考虑是否免予行政处罚。
过失犯罪与担任警察职务之间的关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被法院判处过失犯罪的人不得报考公务员,因而无法担任人民警察。同时,国家实施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来选拔从事行政处罚等工作的公务员,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人不得录用。
失信被执行人的孩子是否可以参军的问题。根据征兵政治审查规定,失信被执行人的孩子如果满足政治条件,包括热爱党、祖国、军队等,并且没有涉及其他不符合征集服现役的情形,那么他们仍然可以参军。父母的失信情况不会对孩子的参军资格产生影响。
侵犯财产权的行为及其处理方式。针对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权行为,如罚款、吊销许可证、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以及违法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国家规定了相应的处理方式和赔偿责任。处理包括返还财产、解除强制措施、赔偿损失等。国家赔偿费用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