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行政处罚法规定,除法律另有规定外,行政处罚的时效期间为两年。也就是说,如果违法行为在两年内没有被发现,即使在两年后被发现,也不再追究。
然而,如果违法行为已经被发现,只是没有找到违法行为人或者证据尚不确凿,无论经过多长时间,都可以追究。
行政处罚必须有法定的依据,只能由行政机关或者其他有权机关实施,并且必须遵守法定的程序。
根据《行政处罚法》第3条的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依照本法由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并由行政机关依照本法规定的程序实施。没有法定依据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处罚无效。”这就是行政处罚法定原则,是对行政处罚提出的根本要求。
时效的起点是违法行为发生之日,即违法行为完成或停止之日。例如,对于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的行为,时效应从销售完毕的最后一天起开始计算。
时效的期间为两年,适用于大多数行政处罚案件。同时,法律也明确规定在行政处罚时效问题上“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考虑到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违法行为的复杂性以及行政违法案件的多样性,灵活的规定有利于行政处罚的有效执行。
实践中,《治安管理处罚法》对时效问题作出了特别规定:“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在6个月内公安机关没有发现的,不再处罚。前款期限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根据这一规定,对于违反有关治安管理方面的行政违法行为,追责时效应以六个月为限,不再执行两年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关于病危是否能免除行政处罚的问题。虽然病危状况本身不能免除处罚,但在特定情况下,如未成年人、精神病人、未被发现的犯罪行为以及特定情节和表现等,可以考虑是否免予行政处罚。
失信被执行人的孩子是否可以参军的问题。根据征兵政治审查规定,失信被执行人的孩子如果满足政治条件,包括热爱党、祖国、军队等,并且没有涉及其他不符合征集服现役的情形,那么他们仍然可以参军。父母的失信情况不会对孩子的参军资格产生影响。
除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行政处罚的时效期间是两年,即如果违法行为在两年没有被发现的,两年后即使发现,也不再追究。《行政处罚法》第3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依照本法由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并由行政机关
行政处罚听证会有时间限制,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行政机关告知后三日内提出;行政机关应当在听证的七日前,通知当事人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行政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行政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道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