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刑法规定,未满16周岁的人不再承担盗窃罪的刑事责任。因此,在未满16周岁之前的盗窃行为无论数额大小都不应被定罪。如果未成年人在满16周岁前后都实施了盗窃行为,只有在其年满16周岁后的行为才会被追究刑事责任,不应将满16周岁之前的行为作为犯罪追究的依据。
对于未成年人多次盗窃的情况,其16周岁以前实施的盗窃行为不应计入“多次”判定的依据。
在对未成年人进行具体量刑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犯罪性质、情节;未成年人犯罪时的动机、目的、年龄;是否初犯、偶犯或惯犯;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犯罪后是否有悔改表现;个人一贯表现等。根据这些情况,决定是否从轻处罚或减轻处罚,以及减轻处罚的幅度,以促使未成年罪犯改过自新并健康成长。
根据法律规定,对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盗窃罪,应从轻或减轻处罚。从轻处罚的情况下,应在法定刑范围内判处较轻的刑种或较短的刑期;减轻处罚的情况下,根据《刑法修正案(八)》的规定,应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如果刑法规定了多个量刑幅度,应在法定量刑幅度的下一个量刑幅度内判处刑罚。
根据《盗窃司法解释》第6条规定,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盗窃行为,即使达到了“数额较大”的起点,但如果情节轻微,可不作为犯罪处理。
处理未成年人盗窃罪时,应贯彻两个特殊原则。首先是区别对待原则。尽管未成年人的盗窃行为在手法、动机和结果上与成年人并无太大差别,但考虑到未成年人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两者之间存在本质区别。成年犯明知自己触犯法律而故意实施盗窃,而未成年犯明知自己违法却故意实施盗窃,根本区别在于两者的认识和控制能力。成年人具备认知和控制能力,应当认识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而未成年人则处于认知力不足、自知力较差的时期,因此对未成年犯更应注重矫治而非惩罚。其次是个案处理原则。未成年盗窃犯中,一类是初犯、偶犯、浅尝犯罪禁果、罪责感易于激发,是容易矫治的对象;另一类是惯窃老手(非法律概念上的惯犯),从幼年时期就偷盗成性,由量变到质变,罪责感削弱,是较难矫治的对象。因此,对每一个未成年人案件要综观全局,分析每一个未成年犯的情况,给予恰如其分的处理,而不能一概而论或套用固定模式。
根据《2006年未成年人解释》第9条第1款规定,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实施盗窃行为未超过三次,即使盗窃数额达到了“数额较大”的标准,但如果案发后能如实供述全部盗窃事实并积极退赃,并且具备以下情形之一,可以认定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定为犯罪:
最高院公布的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故意伤害案。案例中涉及一起家长因怀孕后对非亲生女儿进行虐待,导致女孩受伤死亡的案件。法院认定曾冰构成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文章强调了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重要性,并建议监护人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日常监管,预防和减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审查逮捕程序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向。当前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剧增,审查逮捕程序存在立法不足和执法理念陈旧等问题。文章建议借鉴外国少年司法理念,结合新刑诉法规定,建立完善的工作制度体系,保障程序人性化、合理化、合法化。研究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查
夫妻离婚时未成年子女的财产继承权问题。未成年子女作为法定继承人,其继承范围广泛。父母在离婚时需明确家庭财产种类,保护未成年子女的财产权利,不得侵犯其继承权。同时,夫妻共有财产的分割应保护未成年子女的合法权益,并倾斜照顾抚养子女的一方。抚养子女的一方需
我国关于16周岁以下未成年人拘留是否会留下档案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虽然会留下案底,但会进行封存处理。建立了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对于不满18周岁且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未成年人的犯罪记录,应予以封存,不会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但司法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