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刑法规定,未满16周岁的人不再承担盗窃罪的刑事责任。因此,在未满16周岁之前的盗窃行为无论数额大小都不应被定罪。如果未成年人在满16周岁前后都实施了盗窃行为,只有在其年满16周岁后的行为才会被追究刑事责任,不应将满16周岁之前的行为作为犯罪追究的依据。
对于未成年人多次盗窃的情况,其16周岁以前实施的盗窃行为不应计入“多次”判定的依据。
在对未成年人进行具体量刑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犯罪性质、情节;未成年人犯罪时的动机、目的、年龄;是否初犯、偶犯或惯犯;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犯罪后是否有悔改表现;个人一贯表现等。根据这些情况,决定是否从轻处罚或减轻处罚,以及减轻处罚的幅度,以促使未成年罪犯改过自新并健康成长。
根据法律规定,对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盗窃罪,应从轻或减轻处罚。从轻处罚的情况下,应在法定刑范围内判处较轻的刑种或较短的刑期;减轻处罚的情况下,根据《刑法修正案(八)》的规定,应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如果刑法规定了多个量刑幅度,应在法定量刑幅度的下一个量刑幅度内判处刑罚。
根据《盗窃司法解释》第6条规定,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盗窃行为,即使达到了“数额较大”的起点,但如果情节轻微,可不作为犯罪处理。
处理未成年人盗窃罪时,应贯彻两个特殊原则。首先是区别对待原则。尽管未成年人的盗窃行为在手法、动机和结果上与成年人并无太大差别,但考虑到未成年人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两者之间存在本质区别。成年犯明知自己触犯法律而故意实施盗窃,而未成年犯明知自己违法却故意实施盗窃,根本区别在于两者的认识和控制能力。成年人具备认知和控制能力,应当认识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而未成年人则处于认知力不足、自知力较差的时期,因此对未成年犯更应注重矫治而非惩罚。其次是个案处理原则。未成年盗窃犯中,一类是初犯、偶犯、浅尝犯罪禁果、罪责感易于激发,是容易矫治的对象;另一类是惯窃老手(非法律概念上的惯犯),从幼年时期就偷盗成性,由量变到质变,罪责感削弱,是较难矫治的对象。因此,对每一个未成年人案件要综观全局,分析每一个未成年犯的情况,给予恰如其分的处理,而不能一概而论或套用固定模式。
根据《2006年未成年人解释》第9条第1款规定,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实施盗窃行为未超过三次,即使盗窃数额达到了“数额较大”的标准,但如果案发后能如实供述全部盗窃事实并积极退赃,并且具备以下情形之一,可以认定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定为犯罪:
中国关于童工的年龄界定和相关法律规定。根据法律,童工是指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并且禁止各类单位招用童工。但在文艺、体育等特殊领域,若获得未成年人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同意,可以招用不满16周岁的专业文艺工作者和运动员。此外,学校、培训机构可组织未成年人进
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罚原则和程序。包括从宽处理、不适用死刑、教育感化挽救、分案处理、保障诉讼权利、全面调查以及迅速简约等原则。这些原则旨在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实现教育和改造的目的,促进其健康成长。
中国对未成年工与童工的定义及法律规定。童工指未满16周岁的少年和儿童参与有经济收入的劳动,法律严格禁止企业雇佣童工。未成年工指年满16周岁但未满18周岁的劳动者,组织和个人在招收时需遵守国家相关规定,不能安排从事过重、有毒有害或危险作业。两者主要区别
盗窃罪从犯的量刑标准是如何确定的呢?从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辅助作用的人。根据中国刑法规定,对于犯罪后的帮助行为,事先有通谋的,以共犯论处;对于从犯,应当比照主犯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在盗窃罪中,从犯的量刑标准与主犯有所区别。根据相关规定,盗窃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