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行政复议是司法行政机关行使司法行政权力,根据国家司法行政法律、法规、规章,管理国家司法行政事务的活动。在司法行政复议过程中,司法行政机关运用行政机关的工作原则和方法,具有行政性质。然而,司法行政复议又拥有准司法职权,如复议申请必须在规定期限内提出,复议必须向权威的司法行政主管机关提出,复议决定也必须在规定期限内作出。这表明,司法行政复议集合了行政性和司法性。
司法行政复议是司法行政机关处理司法行政争议的活动。司法行政争议主要包括行政争议和民事争议。行政争议指行政主体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因实施具体行政行为而与相对人发生的争议,核心问题是该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适当。司法行政复议处理的是司法行政争议,而不是民事争议。如果司法行政主体实施解决民事争议的具体行为,那么这种行为不属于司法行政复议的范围,而是行政调解或行政裁决。
司法行政复议是按照法定程序和要求解决司法行政争议的活动。行政复议是行政机关作为第三方解决行政争议纠纷的活动。司法行政复议的特点要求司法行政复议机关和作出行政行为的司法行政机关必须分开,同时也要求司法行政复议必须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具有准司法性。司法行政复议的准司法性贯穿于各个环节,例如申请制度、管辖制度、移送制度等。
根据《司法行政机关行政复议应诉工作规定》第11条规定,办理行政复议案件的法制工作机构人员与申请人有利害关系时,可以自行提出回避,申请人也有权申请其回避,但需说明理由。司法行政复议程序的特点还体现在行政性方面。例如,复议机关自收到复议申请书至作出决定的时间最长不超过60日。作为行政活动的司法行政复议必须充分体现行政的效率原则,复议机构可以利用这些特点,迅速查清事实、解决司法行政争议。因此,相比行政诉讼程序,司法行政复议程序更经济、更高效。
司法行政复议是上级司法行政机关对下级司法行政机关进行的一种层级行政监督。司法行政监督可以在司法行政行为实施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司法行政行为完成后进行。它可以是上级司法行政机关主动实施,也可以由利害关系人请求作出具体司法行政行为机关的上级司法行政机关实施。司法行政复议是上级司法行政机关根据利害关系人的请求,复查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一种司法行政监督措施。通过司法行政复议,上级司法行政机关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下级司法行政机关违法或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同时也可以发现具体司法行政行为所依据的司法行政规范性文件是否与法律、法规和规章相抵触。
司法行政复议主要采用书面审查的方式进行。《行政复议》第22条规定,行政复议原则上采取书面审查的办法。但是,申请人提出要求或者行政复议机关认为有必要时,可以向有关组织和人员调查情况,听取申请人、被申请人和第三人的意见。书面审查的目的在于确保司法行政复议具有必要的行政效率,与司法审查制度有所不同。因此,司法行政复议不能简单地照搬行政诉讼的程序。
在必要时,司法行政复议也可以采取听证的方式进行审理。听证是指司法行政复议机关在审理复议案件时,根据申请人或行政复议机关认为需要听取当事人或其他相关人员的陈述、申辩和证人证言等,以了解案件事实和争议焦点。听证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案件情况和当事人意见,确保司法行政复议的公正性和公正程序的实现。
行政复议申请人的身份和特征,包括其名义、与具体行政行为的利害关系、身份以及申请要求。文章还介绍了行政复议申请人的范围,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同时,文章还阐述了行政复议被申请人的身份和认定方式。
行政复议审查合法性的三个要素。首先,行政机关必须行使法定职权,其设立、变更、撤销及职权范围需遵循法律、法规。其次,具体行政行为的客观事实需清楚、证据需确凿。最后,具体行政行为需适用法律、法规正确。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规定,行政复议机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共同点,包括引起行政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解决行政争议的直接目的、合法性审查为核心、不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以及不适用调解等方面。同时,文章还涉及了相关法律规定,如原告资格、被告的确定原则、共同诉讼和第三人的参加诉讼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中关于复议改变是否能加重行政处罚的问题。规定行政复议机关不得对申请人作出更为不利的复议决定,不得针对同一事实加重处罚。同时,如果发现其他违法行为,应移交相应的有权机关处理。此法律适用于中国,旨在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