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几年可以消除
时间:2024-03-03 浏览:46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犯罪记录,是指一个人受到刑事处罚的记录。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只要年满十六周岁,就是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需要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负责。那么,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几年可以消除呢?今天,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答疑解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及其目的
犯罪记录封存的法律规定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未成年人的犯罪记录可以被封存,但不能被消除。具体而言,根据第275条的规定,如果未成年人在犯罪时未满18周岁,并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的刑罚,其相关犯罪记录应该被封存。被封存的犯罪记录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但司法机关为办案需要或有关单位根据国家规定进行查询的除外。查询封存犯罪记录的单位应当对其保密。
犯罪记录封存的目的
犯罪记录的封存制度旨在消除对未成年人的歧视,使其无污点地融入社会。封存犯罪记录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封存并不等于消除,犯罪记录仍然客观存在。在此之前,未成年人的轻罪记录可以被消除,例如四川省彭州市于2011年11月颁布的《未成年人轻罪记录消除实施办法》。消除意味着将其视为没有前科。立法机关在制定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时采取了相对保守的态度。另一方面,封存后的犯罪记录可以被查询,但查询的使用有一定条件。封存的犯罪记录是后续法律裁量的基础性事实之一,因此应允许使用。另外,封存也意味着将犯罪记录与社会公众隔离开来,不让其为社会公众所知。这是因为一旦社会公众得知未成年人的犯罪记录,其在就业和升学方面容易受到歧视。
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保密义务
为了实现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刑法和刑事诉讼法进行了详细的制度设计。刑事诉讼法第275条规定了犯罪记录被封存后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在办案过程中,侦查人员应当注重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尊重其名誉和人格尊严。一些地方还规定,在对未成年人进行社会调查或取证时,侦查人员不得穿警服或使用警车。检察院和法院设立了专门的未成年人科室和少审庭,专门处理未成年人案件,并规定未成年人案件不得公开审理,也不得在互联网上公开。这些措施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不泄露办案中掌握的未成年人信息是司法机关的法定义务之一。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最高院公布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案——故意伤害案
最高院公布的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故意伤害案。案例中涉及一起家长因怀孕后对非亲生女儿进行虐待,导致女孩受伤死亡的案件。法院认定曾冰构成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文章强调了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重要性,并建议监护人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日常监管,预防和减
-
未成年人犯罪审查逮捕程序的研究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审查逮捕程序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向。当前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剧增,审查逮捕程序存在立法不足和执法理念陈旧等问题。文章建议借鉴外国少年司法理念,结合新刑诉法规定,建立完善的工作制度体系,保障程序人性化、合理化、合法化。研究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查
-
夫妻离婚时,未成年子女的财产继承权
夫妻离婚时未成年子女的财产继承权问题。未成年子女作为法定继承人,其继承范围广泛。父母在离婚时需明确家庭财产种类,保护未成年子女的财产权利,不得侵犯其继承权。同时,夫妻共有财产的分割应保护未成年子女的合法权益,并倾斜照顾抚养子女的一方。抚养子女的一方需
-
未成年初犯从犯的刑罚确定
未成年初犯从犯的刑罚确定问题。我国刑法规定,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不适用死刑。对于未成年从犯,量刑需根据犯罪情节和全案综合确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处罚幅度有所不同。从犯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辅助作用,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
-
未成年人犯罪记录的消除问题
-
案底是什么意思
-
未成年因抢劫未遂留下的案底能消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