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在判断医患双方的是非、责任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鉴定结论的可信度,我们应当遵循公开、公正、及时的原则,这也是司法程序和行政程序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则。
公开原则要求鉴定委员会的活动和材料应对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公开。当事人双方及其代理人有权出席,社会公众可以旁听,媒体可以报道。当事人双方有权获知案件全部证据和相关资料。这种公开性能够有效地制约医疗鉴定的过程,确保其公正性。没有公开性,其他的制约机制就会变得苍白无力。
公正原则要求鉴定委员会平等对待医患双方,不偏不倚。双方都有权获知对方的理由、提出证据、进行质证和辩论。鉴定委员会成员不能参与与已有利害关系的医疗纠纷,同时要听取双方当事人的意见。只有通过兼听双方的意见,鉴定委员会才能辨别真伪。在鉴定过程中,鉴定委员会应当审查医患双方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并允许双方要求对方提供资料等证据。双方都有权查阅和获得复印件。
及时原则对于处理医患纠纷尤为重要。一方面,与病情相关的证据如尸体难以长期保存,容易灭失。及时鉴定有助于全面、客观、真实地收集证据。另一方面,医患纠纷长时间未决,不利于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也不利于维持医疗机构的正常工作秩序。及时原则要求鉴定程序规定合理的期限,并给予双方及时、合理的通知。
有权提起鉴定委员会进行鉴定的机关有两种情况:一是在行政机关处理过程中,有权提起鉴定的机关是卫生行政机关;二是在民事诉讼或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有权提起鉴定。
医患双方在卫生行政部门或人民法院的主持下,从鉴定委员会名册中选择相同人数的委员,并共同推举一位委员担任首席委员。如果双方不能达成共同推举的人选,卫生行政机关或人民法院可以指定一名委员,并在双方同意后组成鉴定委员会。共同推举的或者由卫生行政机关、人民法院指定的委员担任鉴定主持人,负责主持调查、辩论、讨论和制作鉴定结论等事务。
确定鉴定委员会组成人员后,当事人可以在合理的期限内对对方选出的鉴定委员提出回避申请。回避事由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委员是医疗事故争议的当事人或者当事人的近亲属,与当事人有同事、师生关系或者其他亲近、不睦关系;二是曾经参与治疗、会诊本病例的人员;三是与医疗事故争议有利害关系,鉴定结论可能对其产生任何积极、消极、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医疗事故纠纷及其鉴定程序。医疗纠纷源于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争议,需通过司法鉴定或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确定医方是否有过错。精神损害抚慰金在医疗纠纷中常被支持。医院误诊与医疗事故需依法申请鉴定,由医学会组织专家进行。如当事人对鉴定结果不满,可提出再次鉴定申请。
医疗事故鉴定程序的执行方式。包括共同委托鉴定、卫生行政部门组织鉴定和法院要求鉴定三种方式。共同委托鉴定由医患双方共同委托当地医学会进行;卫生行政部门组织鉴定则根据医疗过失行为和当事人要求处理争议来组织;法院要求鉴定则是主审法官在必要时启动鉴定程序。
医疗事故鉴定的办理时限及相关流程。医学会在收到申请后的5个工作日内通知双方当事人提交材料,双方应在10个工作日内提交相关材料。医学会在接到材料后的45个工作日内组织鉴定并出具鉴定书。鉴定流程包括核实身份、宣读纠纷原由、抽签、介绍专家组成员、当事人陈述
医疗纠纷赔偿金额的协商确定过程。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协商时需考虑医疗事故的等级和损害程度。双方协商达成一致后签订协议书确认赔偿金额。如不愿协商或协商不成,可通过卫生行政部门调解或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另外,本文还介绍了申请医疗事故鉴定费用的支付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