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以及监狱、少年犯管教所等机关,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及相关法律的规定,对未成年人实施专门的司法保护活动。他们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应考虑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并可以设立专门机构或指定专人办理。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应分别看管审前羁押的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对于经法院判决服刑的未成年人,应与成年人分开关押和管理。
法院对于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对于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
在判决前,新闻报道、影视节目、公开出版物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及其他可以推断出其身份的信息。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9条规定,已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可以由政府责令其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必要时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收容教养是政府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集中管教的方法,通过收容教养,使其不再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尽快成为遵纪守法的人。
劳动教养是对违法或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但屡教不改的人采取的一种强制性教育改造措施。适用对象的年龄一般在16周岁以上。在劳动教养所,未成年劳动教养人员与成年劳动教养人员分别进行管理。
劳动改造是对罪犯进行惩罚和改造的刑事执行活动。对于少数未成年犯罪人,由就近的劳改场所或监狱负责执行。劳动改造机关应对未成年和成年犯罪人实行严格的分押分管,避免未成年犯罪人受到不良影响。
家庭、学校及其他相关单位应配合少年犯管教所等单位,共同做好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教育挽救工作。
司法机关在处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时,可以依靠社会帮教力量进行教育、挽救工作。参与社会帮教的主体包括民警、家长、亲友、教师、单位领导、街道社区工作者及其他志愿人员。帮教的形式包括家长或亲友负责帮教、协约帮教、承包帮教等。帮教期限一般为几个月或1年。已经悔改的人应宣布解除帮教,转入经常性的思想教育。
人民检察院免予起诉、人民法院免除刑事处罚或宣告缓刑以及被解除收容教养或服刑期满释放的未成年人,复学、升学、就业不受歧视。这是为了预防他们重新犯罪,保障他们的权益。
人民法院在审理继承案件时,应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继承权。在审理离婚案件时,如果离婚双方因抚养未成年子女发生争执无法达成协议,法院应根据保护子女权益的原则和双方具体情况作出判决。
中国未成年特困人员能否被福利院接收的问题。依据《儿童福利机构管理办法》,福利院可以接受未满16周岁的特困人员的收留抚养,并与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签订委托协议。此外,文章还介绍了收养孤儿的限制条件,包括被收养人的年龄、身世背景等,以及收养人的年龄、抚养
童工的法律定义及相关的处罚规定。童工指的是未满16周岁的少年、儿童参与有经济收入的劳动。法律明确规定了使用童工的单位和个人的处罚标准,包括罚款和加重处罚的情况。同时,也明确了哪些情况下不属于童工范畴,如参与家庭劳动、学校组织的勤工俭学等。规定由劳动部
未成年人的定义及其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文章明确了未成年人包括少年和青少年的不同称呼所对应的法律定义和权利差异,并详细列举了未成年人享有的权利,如政治权利、人身权利等。同时,也阐述了未成年人应承担的义务,如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等。文章还介绍了关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概念和特点。该程序包括准备阶段、审理阶段和宣判阶段,其特点包括不公开审理、寓教于审、迅速简约和全面调查等原则。针对未成年人的特殊身心状况,法律为其提供了特殊保护,如提供法律援助辩护、社会调查、决定强制措施等。在讯问和审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