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以下简称《担保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担保法解释》)对物保无效保证人如何承担责任做出了一些规定,但是这些规定相对简单,同时又因为混合担保的责任承担问题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争议,因此物保无效后保证人的责任承担问题一直是司法实践中的难点。
《担保法解释》三十八条第二款规定:“同一债权既有保证又有物的担保的,物的担保合同被确认无效或者被撤销,或者担保物因不可抗力的原因灭失而没有代位物的,保证人仍应当按合同的约定或者法律的规定承担保证责任。”按照当事人合同的约定承担保证责任是比较明确的,但是“按法律的规定承担保证责任”如何理解在理论上并没有形成统一意见,在司法实践中也没有明确的标准。
在物保与保证共存的情况下,物保合同的无效将会对保证人的责任承担产生重大的影响。如果抵押物是债务人以外的第三人提供的,物保合同无效后债权人仍然可以要求保证人承担全部的保证责任,这是因为《担保法解释》第三十八条第一款规定:“同一债权既有保证又有第三人提供物的担保的,债权人可以请求保证人或者物的担保人承担担保责任。”但如果抵押物是债务人提供的,物保合同无效后,保证人如何承担责任则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物保合同无效后,保证人的责任仍应当以物保合同有效时所应承担的保证责任为准,因为根据《担保法》第二十八条第一款和担保法解释第三十八条第一款规定:如果抵押物为债务人提供的,保证人对物的担保以外的债权承担保证责任。因此在混合担保中,法律已经明确界定了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范围,即只承担物的担保以外的保证责任,物保的无效不影响担保人法定的保证责任。另外由于保证人对物保合同的无效没有过错,因此也不能加重无过错保证人的保证责任。另一种观点认为,即使抵押物是债务人提供的,物保合同无效或被撤销后,债权人也可要求保证人承担全部保证责任。这是因为:由于物的担保被确认无效或被撤销,已经不复存在,也就不能通过处理抵押物来清偿债权,因而也就无从谈起保证人只对物的担保以外的债权承担保证责任的问题。
其实,抵押物是债务人提供的还是第三人提供的对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并没有本质区别,《担保法》二十八条和《担保法解释》三十八条之所以规定保证人只对债务人提供的物的担保以外的债权承担保证责任,一方面是保证人承担了保证责任后,债权人对债务人有物保的债权转变成为保证人对债务人的普通债权,保证人因此承担一定的风险,另一方面也是基于避免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后再向债务人追偿这一过程,并没有否认保证人的保证与物的担保处于同一顺位的事实。而且,由于物保合同的无效,也就不存在抵押物是谁提供的区别,因此,在物保合同无效或被撤销后,债权人完全可以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
连带债务人与共同债务人的区别。连带债务人只在保证合同中承担连带责任,只在担保范围内承担责任;而共同债务人则对所有债务承担责任,包括主合同规定的债务和其他连带义务人的份额。债权人可以要求连带债务人履行债务或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而对于共同债务人,每个
下面我将针对“取保候审保证金可以退还吗”这个问题,做简单分析如下。取保候审保证金是一种财产担保,其目的在于利用保证金来约束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遵守取保候审的规定,促使出资人对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行有效的监督,从而保证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
关于未成年人的资产能否用作抵押担保,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出于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在处置其名下的资产时,应该以未成年人的利益为优先考虑。如果以其名下资产进行抵押担保的行为是符合其利益的,那么就是有效的;如果以其名下的资产作为担保的行为上海了未成年人的利益
民间借贷的双方当事人在借款时不签订借款合同,仅仅有借条,而借条内容过于简单。以住房作为抵押,不签订房地产抵押合同,仅以口头约定,极易产生纠纷。在实际操作中,第三人为债务人提供担保,为保障自己的权益,约束债务人及时履行义务,往往会要求债务人向自己提供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