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债权债务 > 债的种类 > 民间借贷 > 担保公司能否为民间借贷担保

担保公司能否为民间借贷担保

时间:2023-12-18 浏览:24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90834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民间借贷是常见的一种借贷方式,民间借贷的出借人可以要求借款人提供债务担保,保障自己债务安全,那么担保公司能不能为民间借贷担保?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解答,希望以下的知识对读者有所帮助。

担保公司在民间借贷中的法律地位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的相关规定,只有具备代为清偿债务能力的法人可以作为担保人,但需要经出借人认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的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七条的规定,具备代为清偿债务能力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公民可以担任保证人。

然而,根据该法第八条的规定,国家机关不得担任保证人,除非经国务院批准用于转贷外国政府或国际经济组织的贷款。

此外,根据该法第九条的规定,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如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不得担任保证人。

另外,根据该法第十条的规定,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职能部门不得担任保证人,除非该分支机构获得了法人的书面授权,且在授权范围内提供担保。

民间借贷的注意事项

1. 合法性

借贷关系必须合法,只有合法的借贷关系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如果出借人明知借款人将借款用于非法活动如诈骗、贩毒、吸毒等,仍然出借资金,则国家法律将不予保护。此时,出借人不仅无法获得债权,还可能受到民事、行政甚至刑事法律的制裁。另外,如果一方利用他人的困境或采用欺诈、胁迫等手段迫使对方借贷,这种行为将被视为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有责任的出借人只能收回本金。

2. 订立书面协议

出借人必须与借款人订立书面借贷协议,以确保债权的保障。协议应包括借贷双方的姓名、借款种类、币种、数额、时间、期限、用途、利率、还款方式、保证人和违约责任等条款。双方应在协议上签字画押,并各自保留一份协议副本以备查证。

3. 合法利率

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若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有权要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并且人民法院将予以支持。然而,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若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将被视为无效。在这种情况下,借款人有权要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并且人民法院将予以支持。

4. 提供担保

对于数额较大或存在风险的借款,出借人应要求借款人提供担保和抵押。担保可以是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第三方为借款人提供,也可以是借款人以个人财产如存单、债券、机动车、房产等作为抵押物。无论是担保还是抵押,都应在书面借贷协议中明确约定,并且在需要的情况下,应到相关部门办理抵押物登记手续。这样,一旦借款人无法偿还债务,出借人可以向保证人追索借款或合法地以抵押物抵偿借款。

5. 及时催收

根据《民法通则》第135条的规定,出借人向人民法院申请债权保护的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如果借款期满后再经过2年,出借人无法证明曾经催收过债务,那么法律将不予保护。为了避免超过诉讼时效,出借人应在时效届满前要求借款人提供还款计划,以便重新计算诉讼时效。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非本地户口房贷的担保要求

    非本地户口在申请房贷和车贷时的担保要求。申请房贷需满足本地稳定工作、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固定住所、良好信用等条件。购车贷款需稳定工作和良好信用,而购房贷款则因地区不同有所差异,包括工作年限、社保要求等。

  • 欠款起诉的通知对象

    欠款起诉的通知对象和相关法律规定。在欠债不还被起诉时,人民法院仅通知被告人和代理人,不会通知其父母。无诉讼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将作为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起诉状和答辩状的发送、开庭通知均依照民事诉讼法规定进行。打债务纠纷官司需确认债务关系类型、担保方式,

  • 信用卡持卡人死亡配偶需要还钱吗?

    信用卡持卡人死亡后,其配偶是否需要承担还款责任的问题。文章指出,若持卡人有遗产,银行会向其继承人追讨欠款;若无遗产但有配偶,配偶需承担还款责任;若持卡人既无遗产又无配偶,则信用卡欠款被视为坏账。

  • 讨款绑架的法律责任

    讨款绑架的法律责任及相关的法律条文和处罚规定。债权人追讨债务时若采取绑架行为,不构成绑架罪但构成非法拘禁罪。文章还介绍了个人债务纠纷的起诉流程,包括提交诉状、法院受理、交换证据、开庭审理等步骤,并强调了起诉前进行财产保全的重要性。在借贷关系中,债务人

  • 白条逾期是否涉嫌非法占有?
  • 小产权房能贷款吗
  • 担保公司能否为民间借贷担保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