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作品抄袭的认定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实质性相似是指通过与争议作品的要素比对,以原创作品为基准,判断两者是否构成表达相似。常用的比对方法是通过剧本进行比对,主要选择场景安排、人物设置、道具选择、情节发展、关键对话等内容进行判断。
独创性是作品受到著作权法保护的要件,也是争议作品自证合法性的抗辩手段。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5条规定,不同作者就同一题材创作的作品,若作品表达系独立完成且具有创作性,应认定作者各自享有独立著作权。因此,如果争议作品能够证明争议部分来源于作者独立创作,并符合一定程度的创造性要求,该部分可以受到著作权法保护。这一标准通常在实质性相似+接触标准中引用,作为原创作品受保护的依据。
如果争议作品能够说明合理出处,则属于著作权保护的排除条件。在影视作品抄袭的认定中,合理出处可以来自不同层面。首先,如果相似的部分仅限于思想层面,根据思想-表达二分法原则,不构成侵权。其次,如果相似部分属于唯一或有限表达,由于其高度的功能性,即使存在具体表达上的相似,也同样不构成侵权。最后,如果相似部分来自公有领域或客观事实,属于人类公共财产,也不构成侵权。
委托作品是指作者接受他人委托而创作的作品。委托作品的创作基础是委托合同,可以是口头或书面形式,有偿或无偿皆可。委托作品应体现委托人的意愿,实现委托人使用作品的目的。委托作品的著作权归属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过合同约定。如果合同未明确约定或未订立合同,著作权属于受托人,但委托人在约定的使用范围内享有使用作品的权利。
需要注意的是,以下两种作品与委托作品不同,其著作权归属有特定规则:
除著作权法第11条第3款外,这类作品的著作权归报告人或讲话人享有,著作权人可以支付执笔人适当的报酬。
如果当事人对著作权权属有约定,从约定中确定著作权归属;如果没有约定,著作权归该特定人物享有。执笔人或整理人对作品完成付出劳动的,著作权人可以向其支付适当的报酬。
合同欺诈的认定标准,包括虚假的质量欺诈行为、商品标识欺诈行为、合同主体欺诈行为等。文章还介绍了合同民事欺诈的特点,如欺诈性邀请、虚假介绍或隐瞒事实等。另外,文章还提到了合同欺诈与合同纠纷的区别,重点强调了行为人是否具有欺骗他人的目的和是否采取了欺骗手
二次起诉的法律效力和判决流程。对于上诉案件,二审法院根据不同情形作出不同处理,当事人不得无限期重复起诉。在离婚案件中,夫妻感情破裂的认定标准包括多种情形,如患有法定禁止结婚疾病、婚前缺乏了解等,根据这些因素判断夫妻感情是否确已破裂,从而决定是否准予离
小说版权登记的流程及时限,包括登记程序和办理时间。文章还明确了版权登记与注册的区别,介绍了我国修改的《著作权法》中关于著作权的具体权利形式,包括信息网络传播权。同时,文章还提到了数字化形式作品的著作权保护以及侵权行为与法律责任。
我国《著作权法》中关于人身权的规定,明确指出人身权是不可转让的。人身权与特定个人密切相关,具有专属性和绝对性,不能用金钱衡量。尽管人身权与财产权有联系,但仅仅是财产关系产生的基础,而不是转让的对象。只有著作权的财产权可以进行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