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保险法 > 保险合同 > 人身保险合同 > 妻子代签的名这份人身保险合同有效吗?

妻子代签的名这份人身保险合同有效吗?

时间:2019-08-09 浏览:11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918

“按规定,人身保险必须要有被保险人的亲笔签字才能生效。妻子在我不知情也没签字的情况下为我办了一份平安人寿保险。得知后,觉得这份保险对我来说没多大意义,就想退保,但遭到保险公司拒绝。”杨先生来电反映。        杨先生:我不知情,也没签字        杨先生说,去年1月3日,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徐州支公司的两位女业务员到他家推销保险。当时只有杨先生的爱人尹女士在家。她告诉业务员已经在平安人寿买过一份保险了。于是两个业务员又进行游说,让尹女士给丈夫杨先生再投一份。“我爱人被她们说动了心。”杨先生称,当她爱人询问是否可以代丈夫在被保险人一栏签字时,两位业务员告诉她可以代签。尹女士就替丈夫签了保险合同,第二天去缴纳了一年的保费2066.65元。        记者看到,杨先生手中的这份平安人寿保险合同中被保险人一栏的署名是杨先生。“但是是妻子写的。”杨先生强调说。        “因为以前我已在平安人寿保险公司买了一份保险,今年年初保险公司催我交保费,以为是让我去交这份保费的,后来才知道一年前妻子又给我买了一份平安人寿公司的保险。”杨先生当时没有交保费。可谁知年初妻子背着他又交了2007年一年的2066.65元保费。杨先生认为,按《保险法》规定,投保人身保险合同时,要求以身故为给付条件的保险合同必须有被保险人的亲笔签名或有被保险人的书面授权,否则,该保险合同就不具有法律效力,是无效合同。“既然一没亲笔签名二没书面授权,合同无效,保险公司就应当如数返还我们已缴纳的保费。”        杨先生还告诉记者,他认为这份保险对自己来说没有多大意义,因为他在工作单位已经缴纳了医疗等保险。“而且以后无论看病报销还是保险理赔时都是要出具原始发票的。但医院肯定不能给我开两份发票。一份发票又不能两次报销,我多要这份保险不是自找麻烦吗?”于是杨先生要求退保,“但是业务员称如果退保的话需要扣除80%到90%的违约金。”3月15日,杨先生为此找到保险公司客服部,但保险公司至今也没给个答复。        保险公司:调查后再给满意的答复        对此,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徐州支公司的客服部的刘经理称,公司正在调查,并要详细了解有关情况。至于退保的问题,该公司办公室的杨先生表示,在调查确定责任后,保险公司会给杨先生一个满意的答复。        ■律师观点        红杉树律师事务所的程栋律师表示,根据《保险法》第五十六条第一款规定:“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保险合同,未经被保险人亲笔签字或有书面同意并认可保险金额的,该保险合同无效。”如果杨先生的保险合同确实是在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由其爱人代签的,那么杨先生的保险合同将是无效的。保险公司应该依法如数退还杨先生已经缴纳的保费。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保险合同关系人

    保险合同中的两种关系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被保险人俗称为“保户”,是在保险合同中受到保障并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一方,可以是个人或实体,其资格通常没有限制。在人身保险中,只有父母可以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投保。而受益人则是接受保险合同约定的特定保险利益的个人

  • 保险合同变更的法律规定

    保险合同变更的相关法律规定。在保险合同有效期内,可进行必要的变更,分为保险合同主体的变更和保险合同其他记载事项的变更。变更保险合同应当采用法定形式,经过法律程序实施,可采用批注或附贴批单、书面协议等方式进行。

  • 关于审理保险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

    关于审理保险合同纠纷案件中的若干问题,包括保险合同的成立与生效、投保人的告知义务及保险人的提示、说明义务等。对于保险合同成立与生效方面,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阐述了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的处理方式。在投保人告知义务方面,明确了投保人在何种情况下可免除其如实告知

  • 特定式保险合同:保险合同的法律特征

    保险合同的概念、性质和特点,包括保险合同的双务性质、射幸性质、标准附合性质和要式性质等法律特征。保险合同是投保人与保险人之间设立、变更或终止保险法律关系的民事法律行为,具有经济交换和法律关系的双重属性。文章还对保险合同的形式和订立方式进行了介绍。

  • 保险公司的定义和分类
  •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
  • 有关人身保险合同复效的条件和时间
保险合同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