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六条的规定,人民法院收到申请执行书后超过六个月未执行的,申请执行人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上一级人民法院在审查后可以责令原人民法院在一定期限内执行,也可以决定由本院执行或指令其他人民法院执行。
根据不同申请人的身份,申请执行生效的行政判决、行政裁定书、行政赔偿判决书和行政赔偿调解书的期限为不同。对于公民申请人,期限为1年;对于行政机关、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申请人,期限为180日。申请执行的期限从法律文书确定的履行期间最后一日起计算,如果法律文书没有规定履行期限,则从该法律文书送达当事人之日起计算。逾期申请的,除非有正当理由,人民法院将不予受理。
行政强制执行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代履行,又称为代执行,是指当义务人不履行法律、法规或行政行为所确定的义务时,行政强制执行机关或第三人代为履行,并向义务人征收必要费用的行政强制执行方法。代履行必须同时满足以下四个要件:
1) 存在相对人逾期不履行行政法上义务的事实,并且此种不履行是故意或过失引起的。
2) 该行政法上的义务是他人可以代为履行的义务。
3) 代履行的义务必须是能够达到与相对人亲自履行义务相同目的的义务。
4) 义务人需要承担必要的费用。
执行罚是一种间接强制执行的手段,用于迫使拒不履行已经生效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当事人自觉履行该具体行政行为所确定的义务。执行罚可分为两类:执行行政罚和执行罚。
直接强制是指在采用代执行、执行罚等间接手段无法达到执行目的,或者无法采用间接手段时,执行主体可以依法对义务人的人身或财产直接实施强制,以迫使其履行义务或实现与履行义务相同状态的强制执行方法。直接强制是一种实力较强的强制方式,因此在运用时必须遵守现行立法规定并保持一定的合理性。
行政不作为的构成要件,包括主体、客体、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行政不作为主体是行政主体,其不作为状态对行政法所保护的利益造成侵害。行政不作为的客体是为行政法所保护的利益,包括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客观方面表现为行政主体在法定
行政不作为的定义与特点,包括行政不作为与行政不履行法定职责的区别。行政不作为是行政主体未履行或拖延履行法定职责的状态,是一种违法行为。行政不作为与行政不履行法定职责在含义性质构成等方面存在差异,必须准确界定并区别对待。行政不作为是一种消极的行为方式,
我国行政诉讼的相关法律规定。法院可以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特定行政行为的诉讼,这些行政行为包括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等。同时,不受理涉及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及某些具体行政行为的诉讼。行政诉讼的管辖规定根据具体行政行为和不动产所在地进行管辖。起诉与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二条 当事人、利害关系人认为执行行为违反法律规定的,可以向负责执行的人民法院提出书面异议。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对裁定不服的,可以自裁定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第二百零四条 执行过程中,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书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