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定方式继承房屋的,没有规定一定要公证,是否申请公证,由继承人自行决定。
2、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五条 【自愿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第二百一十一条 【不动产登记申请资料】当事人申请登记,应当根据不同登记事项提供权属证明和不动产界址、面积等必要材料。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
第二十五条 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办理公证,可以向住所地、经常居住地、行为地或者事实发生地的公证机构提出。
申请办理涉及不动产的公证,应当向不动产所在地的公证机构提出;申请办理涉及不动产的委托、声明、赠与、遗嘱的公证,可以适用前款规定。
(一)第一顺序继承人
1、配偶。合法的婚姻关系中配偶双方互为第一顺序继承人。
2、父母。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形成扶养关系的继父母。
3、子女。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形成扶养关系的继子女。
4、进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儿媳或者丧偶女婿。不关有没有再婚,只要尽了主要的赡养义务,都可以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
5、名为养孙子女的养子女。
6、代位继承人。代替自己的父母参加继承,是第一顺序继承人。
7、胎儿。胎儿的父亲死亡的,应给胎儿保留应继承的份额,如果出生的时候是个死体,该保留份额则由父亲的继承人继承。
(二)第二继承人
1、兄弟姐妹。
2、祖父母、外祖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作为第二顺序继承人,但是孙子孙女的父母先于祖父母、外祖父母死亡的,孙子孙女不能作为第二顺序继承人。只能以代为继承人的身份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
兄弟无子女时的遗产继承方式。在我国,若无遗嘱则按法定继承,配偶和父母为第一继承人。遗产继承顺序明确,公民可依法制定遗嘱处理财产。代位继承发生在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去世的情况,代位继承人只能继承被代位继承人的遗产份额。
继承权的主体、实现条件、继承顺序等相关内容。继承权主体包括法定继承人、遗嘱指定的继承人以及遗赠扶养协议指定的继承人。实现继承权需满足继承人在主体范围内、未丧失继承权、继承内容合法等条件。遗产按照配偶、子女、父母等顺序继承,遗嘱指定的情况除外。在遗产分
父亲死亡赔偿金的分配方式。司法解释下的继承顺序遵循《继承法》第10条的规定,按照法定继承顺序分配赔偿金。分配原则与继承人关系的紧密程度有关,原则上应由家庭生活共同体成员共同取得。死亡赔偿金的分配主体是赔偿权利人,不同于遗产分配,不可用于债务抵消,也不
遗赠扶养协议的财产分配原则,包括受扶养人和扶养人的权利和义务。法定继承的财产分配原则强调同一顺序继承人应均等分配,但特殊情况可不均等。遗嘱继承需满足条件,如没有遗赠扶养协议、遗嘱合法有效等。受遗赠人需在知道受遗赠后两个月内表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