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对被执行人的限制主要是限制高消费行为。
在决定采取限制消费措施时,法院应考虑被执行人是否存在消极履行、规避执行或抗拒执行的行为,以及被执行人的履行能力等因素。
一旦法院决定采取限制消费措施,应向被执行人发出限制消费令。
限制消费令由法院院长签发。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及有关消费的若干规定》第三条,自然人被执行人在采取限制消费措施后,不得进行以下高消费及非生活和工作必需的消费行为:
对于单位被执行人,被执行人及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影响债务履行的直接责任人员、实际控制人在采取限制消费措施后,不得实施上述行为。然而,如果个人财产用于实施上述行为,被执行人可以向执行法院提出申请。如果执行法院确认申请属实,应予准许。
法院决定采取限制消费措施后,应向被执行人发出限制消费令。限制消费令由法院院长签发。限制消费令应包括限制消费的期间、项目、法律后果等内容。
法院决定采取限制消费措施后,可以根据案件需要和被执行人的情况,向有义务协助调查和执行的单位送达协助执行通知书,也可以在相关媒体上进行公告。
被执行人应负担限制消费令的公告费用。如果申请执行人申请在媒体上进行公告,应先垫付公告费用。如果被限制消费的被执行人因生活或经营必需而进行本规定禁止的消费活动,应向法院提出申请,并获得批准后方可进行。在限制消费期间,如果被执行人提供确实有效的担保或经申请执行人同意,法院可以解除限制消费令。被执行人履行完毕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后,法院应在本规定第六条通知或公告的范围内及时解除限制消费令。法院应设立举报电话或邮箱,接受申请执行人和社会公众对被限制消费的被执行人违反本规定第三条的举报,并进行审查认定。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共犯问题及其相关解释。文章详细阐述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共犯定义和认定条件,以及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立案标准。共犯包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与被执行人、担保人、协助执行义务人串通的情况。文章还解释了刑法中关于“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的
失信被执行人在履行义务后是否可以撤销被列名的问题。根据相关规定,被执行人履行义务后,人民法院应在一定情形下删除失信信息,包括已履行义务、执行完毕等情形。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法院强制执行的期限和方法,以及申请执行的期间和相关法律规定。
公司被执行期间是否可以更换法人代表的问题。我国法律并未禁止在公司被执行期间进行法人代表的变更,但会受到一定限制。人民法院在执行过程中,可以传唤或拘传被执行人或其法定代表人等接受调查询问。执行程序的发生需具备特定条件,如具备作为执行根据的法律文书且已发
人民法院错误执行判决后,被执行人是否可以获得民事司法赔偿的问题。依据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被执行人因法院错误执行造成利益损失时,可申请司法赔偿。赔偿的情形包括执行未生效法律文书、超出生效范围执行、拖延执行导致财产流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