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条规定,犯有盗窃国家机关印章罪既遂的行为人,将受到相应的刑罚。一般情况下,犯罪行为构成后,可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若犯罪情节严重,刑罚将被提高至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犯罪情节越严重,刑罚将越重。
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所侵害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
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盗窃、抢夺或毁灭国家机关公文、证件或印章的行为。
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的主体可以是年满16周岁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无论是军人还是非军人均可构成该罪。
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在主观方面必须出于故意,即明知所盗窃、抢夺或毁灭的物品是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或印章,仍然决意进行盗窃、抢夺或毁灭行为。过失不能构成该罪。若对所盗窃、抢夺或毁灭的物品不知其为公文、证件或印章,则不能构成该罪,但可构成其他罪行,如盗窃罪、抢夺罪等。至于犯罪动机可以多种多样,可能是为了招摇撞骗、出卖谋利或自用等。无论动机如何,均不影响该罪的成立。
犯罪既遂的处罚方式,概述了学界对犯罪既遂标准的争议及司法实践中的认定标准。法律规定犯罪未遂是已着手实行犯罪但因意志以外原因未能完成的形态。在认定犯罪既遂时,应以“犯罪构成要件要素齐备说”为标准,同时考虑犯罪事实和刑事政策。
定罪数额对既遂标准的影响,指出其并不产生直接影响,处理既遂犯罪时应依据刑法分则中具体犯罪条文规定的法定刑幅度进行处罚。同时,对于不同危害程度的既遂犯应区别对待,并考虑同时存在其他宽严处罚情节的情况。
挪用公款罪的犯罪主体及其相关规定。犯罪主体包括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等从事公务的人员。法律规定挪用资金罪或挪用公款罪是指利用职务便利挪用单位资金,数额较大且超过三个月未还或进行营利、非法活动将被判刑。国有公司人员如有上述行为,也将受到处罚。
《刑法》中关于“以下有期徒刑”的定义。根据规定,使用“以上、以下、以内”的概念来表示刑罚的数量范围,因此“以下有期徒刑”包括了x年以内的所有刑罚。总结来说,有期徒刑是包括具体年限以内的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