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造成交通事故后,如果肇事者逃逸,一般情况下应由逃逸者承担全部责任。然而,如果有证据证明其他当事人也存在过错,可以适当减轻逃逸者的责任。具体承担全部责任的情形如下:
(一) 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逃逸的情况;
(二) 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的情况。
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六十一条的规定,当事人具有以下情形之一时,应承担全部责任:
(一) 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逃逸的情况;
(二) 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的情况。
如果当事人为了逃避法律责任而弃车逃逸并藏匿,同时有证据证明其他当事人也存在过错,可以适当减轻其责任。然而,如果同时有证据证明逃逸当事人具备上述第二项情形,责任不予减轻。
认定逃逸存在一个前提条件,即行为人对肇事事故应是明知的。
如果行为人对肇事事故不明知,而驾车继续行使,并没有恶意,那么这种驶离现场的行为不能被视为逃逸。如果对于这种驶离现场的行为以逃逸论处并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是一种客观归责,不符合刑事立法基本原则和司法公正的要求。当然,这里的"明知"并不要求肇事者对事故的所有细节都有具体的明知,只要符合主客观统一的原则,对于肇事存在盖然性或可能性的明知即可。
通常情况下,逃逸者不履行抢救义务和逃避责任的动机是一致的。然而,在特定情况下,也可能存在着并不逃避抢救义务但尽可能地逃避肇事责任追究,或者不履行抢救义务但并不逃避责任追究的情况。例如,当甲驾车将被害人撞成重伤后,尽快将被害人送往医院,但之后就离开现场的情形。只要具备逃避抢救义务或逃避责任追究这两个动机中的任何一个,都应认定为逃逸行为。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法律定性。该行为属于交通肇事罪的一种表现形式,涉及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我国法律规定了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刑事处罚,包括不同情形下的不同刑罚。同时,文章还讨论了行为人在不明知肇事情况的情况下继续驾驶车辆的行为界定。
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是指在发生交通事故后,肇事者不履行救助义务或者逃避责任追究的行为。交通肇事逃逸需具备以构成交通肇事罪为前提条件,行为人逃逸是为逃避法律责任等条件。下面为您详细介绍关于交通肇事逃逸的要件。 《解释》中“本解释第二条第一款规
交通肇事逃逸的构成有三种情况: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后,驾车或弃车逃离现场;2、有酒后或无证驾车嫌疑,在报案后不履行听候处理的义务,离开现场后又返回;3、将伤者送往医院
交通肇事逃逸后,给受害人造成的经济损失仍然由肇事者负责赔偿。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没有责任而驶离现场、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等8种情况将被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