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事司机离开车主报警是否属于逃逸
时间:2024-09-01 浏览:21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肇事司机离开车主报警是否属于逃逸
交通肇事逃逸的定义
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交通事故当事人为了逃避法律追究,驾驶车辆或者遗弃车辆逃离交通事故现场的行为。
构成交通肇事逃逸的要件
要构成交通肇事逃逸,需要满足以下要件:(1) 肇事人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即在逃逸时要知道自己造成了交通事故。(2) 肇事人主观上是为了逃避事故责任,逃避法律的追究。(3) 肇事人客观上实施了逃离事故现场,没有向公安机关报案。
被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的情况
以下情况将被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1. 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2. 交通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对事故没有责任,驾车驶离事故现场。3. 交通事故当事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4. 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5. 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6. 交通事故当事人接受调查期间逃匿。7. 交通事故当事人离开现场且不承认曾发生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其应知道发生交通事故。8. 经协商未能达成一致或未经协商给付赔偿费用明显不足,交通事故当事人未留下本人真实信息,有证据证明其是强行离开现场的。在某些情况下,以上八种行为可以被认定为交通事故逃逸行为,并可能导致肇事者承担刑事责任。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法律原则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法律原则,包括违章行为原则、因果关系原则、违章行为的影响原则和路权与安全原则。根据这些原则,交通事故责任的认定取决于当事人的违章行为是否存在及其作用大小,以及是否与事故存在因果关系。
-
导读
事故责任划分中的同等责任问题。当事故双方都有违章行为且情节相当时,需根据当事人行为对事故的作用和过错程度来划分责任。机动车与机动车之间的同等责任,双方各自承担50%的责任;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或行人之间的同等责任,机动车一方承担较大比例的责任。文章还通
-
如何确定车祸责任
车祸责任确定的流程。当事人可以报警由交通部门进行责任认定,依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进行判断。责任认定需考虑事实清晰度、证据充分性、法律适用正确性、责任划分公正性和程序合法性。具体责任划分包括全部责任、主要责任、同等责任和次要责任,以及特殊情况
-
交通事故结案时效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中关于交通事故结案时效的规定。主要介绍了事故认定书的制作时限,对违反停车规定的机动车驾驶人的处罚措施以及相应的处理流程。包括口头警告、罚款、拖车等处理方式,并强调拖车过程中不得向当事人收费,应当及时告知停放地点
-
肇事逃逸嫌疑车辆的法律处理措施
-
肇事逃逸后车辆保全法律规定与措施
-
肇事司机离开车主报警是否属于逃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