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物权法》并没有规定居住权,所以根据物权法定原则,当事人请求法院确认其对某处公房享有居住权(物权)是很难得到法官支持的(特殊情况是在离婚诉讼中,没有住房一方请求法院判定其对另一方的住房享有居住权是可以得到支持的)。但是,“居住权益”这个概念,无论是在事实上,还是在法律上都是可以站得住脚的。
(二)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在原承租人死亡,新的承租人尚未确定的情况下,数人共同居住公房的事实是大量存在的。没有人说他们是非法居住,也没有人将他们从居住的公房中驱赶出来,可见,他们的居住权益是客观存在,并且是得到国家和社会尊重的。
(三) 在法律上,虽然我国《物权法》没有规定居住权,但这并不代表我国的法律否认人民群众的居住权益。事实上,确保人民群众有房子住,这是我们国家一贯追求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制度内在的要求。只是由于法律本身的局限性,它只能将一部分比较成熟、定型的民事权益写进法律,成为民事权利。而在这些民事权利之外,同时并存的还有大量的、没有办法详尽写入法律的民事权益。而且,人民群众的民事权益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日益增长和丰富的,今天的民事权益很可能就是明天的民事权利,所以承认在民事权利之外尚有大量正当的民事权益,是实事求是的表现。
二、如何维护公房居住权益
(一)对于子女和亲属迁入使用权房内的要求要慎重,应当明白亲友把户口迁入后可能产生的一系列后果,还要明白因公房产生的各种纠纷可能会起诉无门;
(二)公房的所有权属于国家或集体,因此公房不能继承,如果希望子女从公房里获得权益则应保留子女的户口在公房内或者把子女的户口迁入,如果子女的户口不在同一城市里无法迁入则可以在去世以前根据现有的法律把公房卖掉然后把卖房款留给子女;
(三)如果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则可以把公房转为售后产权房。如上海的地方法规规定,成套独用房子的使用权人可以根据工龄的长短,把使用权的房子买成售后产权房。售后产权房可以自由出售或由子女继承。
住建部对于单间房屋出租的规定。规定指出,出租住房应以原设计的房间为最小出租单位,人均租住建筑面积不得低于当地规定的最低标准。违反规定的将面临罚款。同时,《城市房屋租赁管理办法》也规定不得将房间分隔出租。举报违法出租行为可向当地居委会和派出所进行。
承租人未经出租人同意擅自装修的法律责任。根据《合同法》相关规定,承租人未经同意改善或增设租赁物的行为违约,出租人有权要求恢复原状或赔偿损失。解决此类纠纷,双方应首先协商处理装饰物,协商不成时,出租人可向法院提起诉讼。
租赁房屋续租手续的相关法律规定。按照《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的规定,租赁期满需要续租的承租人应在租赁期满前三个月向市、县级人民政府住房保障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过审核符合条件的承租人将被批准续租并签订续租合同。未提出续租申请的承租人需腾退公共租赁住房,
房屋租赁中家电维修责任的法律规定以及租赁对承租人的优势。出租人需承担家电在正常使用下的维修责任。租赁对承租人而言更有利,提供了融资渠道、固定利率全额融资、灵活性、机器设备更新便利、租赁资格审核简便、财务报表修饰和股权分布稳定性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