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犯罪中止量刑规定如下:行为人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减轻处罚;行为人中止犯罪没有造成任何损害的,免除处罚。
2、法律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四条规定
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行为。
“自动有效的防止犯罪结果发生”,是指犯罪行为实施完毕之后犯罪结果发生之前, 犯罪分子主动采取措施,成功地阻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
中止行为本身不是犯罪,而是刑法所鼓励的行为;犯罪中止形态则是犯罪的状态,应当负刑事责任。
犯罪中止的成立应具备三个条件:
为了更好在司法实践中掌握犯罪中止应用,有必要对犯罪中止,犯罪的未遂,犯罪未遂进行比较犯罪的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中止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行为。
犯罪中止必须是发生在犯罪过程中,这是犯罪中止的时间性条件。
犯罪中止必须是行为人自动地中止犯罪,这是犯罪中止的自动性条件。这里的自动中止必须是彻底的。
犯罪中止必须是行为人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这是犯罪中止的有效性条件。犯罪既遂是对犯罪中止的绝对排斥。
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犯罪的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行为。
我国国家赔偿制度中的追责与犯罪认定问题。国家机关在承担国家赔偿责任后有权向责任人追偿,若责任人的行为构成犯罪,可移交司法机关处理。赔偿请求时效为两年,从违法行为被依法确认之日起计算,期间存在中止情况。
共同犯罪中的分类问题,主要分为一般共犯和特殊共犯即犯罪集团两种形式。共同犯罪还包括教唆犯和犯罪中止的情况。对于犯罪中止的认定,简单共同犯罪中要考虑犯罪中止行为的有效性,复杂共同犯罪中的实行犯中止影响教唆犯和帮助犯的认定。若中止犯向有关机关报告并得到司
存疑不起诉与国家赔偿法的关系。存疑不起诉是根据《刑事诉讼法》和《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规定的终止决定,与中止决定不同。存疑不起诉决定应当公开宣布,并自宣布之日起生效。存疑不起诉并不等同于认定被不起诉人有犯罪事实,而是对构成犯罪的证据不足的确认。根据
单位实施组织考试提供试题行为的法律责任,并依据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进行解释。文章详细阐述了组织考试作弊罪的中止标准和条件,包括行为人主观上的中止犯罪决意和客观上实施的中止犯罪行为。同时,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并有效地停止犯罪行为或避免危害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