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十七条规定,保险人在订立保险合同时,应当履行明确说明免责条款的义务。具体而言,保险人应当交付格式条款,并向投保人说明合同的内容。对于免除保险人责任的条款,保险人在订立合同时还应当在投保单、保险单或其他保险凭证上作出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的提示,并以书面或口头形式明确说明该条款的内容。如果保险人未履行提示或明确说明的义务,该免责条款将不会生效。
根据保险法的规定,保险人在采用自己提供的格式条款订立保险合同时,需要承担以下四项缔约义务:
这四项义务通常被称为保险人的说明义务。
保险法第十七条的核心在于保险人明确说明免责条款的义务。交付格式条款和提示注意免责条款都是保险人明确说明免责条款的程序性准备,如果未交付格式条款或未提示注意,那么说明对象就不存在。保险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还规定了保险人未提示注意、未明确说明免责条款的后果,即格式条款中的免责条款将不会生效。
因此,在签订保险合同时,保险合同应当由被保险人本人签名确认,以体现保险人已履行免责条款的说明提示义务。如果没有被保险人的签名确认,保险合同中的责任免除条款将不会生效。即使驾驶人违反了相关驾驶规定,保险公司仍然需要承担保险责任。
在使用格式条款订立保险合同的特定情形下,免责条款的“生效”并不意味着该条款具有法律意义上的约束力,而是指该条款被订入合同并成为合同的组成部分。只有在经过法院审查后被认定为有效条款,这些被订入合同的免责条款才对当事人产生法律意义上的约束力。
因此,当涉及格式保险条款中免责条款的效力争议时,法院应首先适用保险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对免责条款进行合同准入审查,然后才能适用保险法第十九条的规定,对这些“被订入合同”的免责条款进行无效审查。免责条款“不生效”并不等于“无效”,而是指免责条款未进入合同。免责条款只有在保险人履行了保险法第十七条规定的缔约义务后,才能成为合同的组成部分,并成为法院判定其有效性或无效性的必要前提。
保险合同的主体变更问题,重点关注保险标的所有权转移与合同变更的关系。文章指出保险合同主体变更需经保险人同意并办理批改手续,同时保险合同遵循诚信原则,当事人需如实告知并相互诚实慎重。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保险合同才有效。
免责条款的成立条件及其定义和特点。成立条件包括双方真实意思表示、协商一致、符合社会公共利益要求、合理分配权益与风险以及格式合同中的说明义务。免责条款是合同的组成部分,旨在免除或限制未来可能的责任,其约定是事先的,且必须满足法律规定的条件才能生效。
人身保险的主体范围以及保险金额确定方式。人身保险对象为自然人,法人不可作为被保险人。保险金额以投保金额为基础,结合经济状况等因素确定。人身保险期限较长,计算保费需考虑利率走势。长期人寿保险具有储蓄性质,涉及提存责任准备金和投资收益。代位求偿权仅在财产
保险中的最大诚信原则,强调保险合同双方应提供所有影响订约和履约的重要事实,并遵守约定和承诺。最大诚信原则包括说明、告知、保证、弃权和禁止反言,在保险活动中体现更为突出。针对保险理赔实务中的拒赔情况,应区分不同情况,对于不合理、不公平的免责条款应认定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