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十七条规定,保险人在订立保险合同时,应当履行明确说明免责条款的义务。具体而言,保险人应当交付格式条款,并向投保人说明合同的内容。对于免除保险人责任的条款,保险人在订立合同时还应当在投保单、保险单或其他保险凭证上作出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的提示,并以书面或口头形式明确说明该条款的内容。如果保险人未履行提示或明确说明的义务,该免责条款将不会生效。
根据保险法的规定,保险人在采用自己提供的格式条款订立保险合同时,需要承担以下四项缔约义务:
这四项义务通常被称为保险人的说明义务。
保险法第十七条的核心在于保险人明确说明免责条款的义务。交付格式条款和提示注意免责条款都是保险人明确说明免责条款的程序性准备,如果未交付格式条款或未提示注意,那么说明对象就不存在。保险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还规定了保险人未提示注意、未明确说明免责条款的后果,即格式条款中的免责条款将不会生效。
因此,在签订保险合同时,保险合同应当由被保险人本人签名确认,以体现保险人已履行免责条款的说明提示义务。如果没有被保险人的签名确认,保险合同中的责任免除条款将不会生效。即使驾驶人违反了相关驾驶规定,保险公司仍然需要承担保险责任。
在使用格式条款订立保险合同的特定情形下,免责条款的“生效”并不意味着该条款具有法律意义上的约束力,而是指该条款被订入合同并成为合同的组成部分。只有在经过法院审查后被认定为有效条款,这些被订入合同的免责条款才对当事人产生法律意义上的约束力。
因此,当涉及格式保险条款中免责条款的效力争议时,法院应首先适用保险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对免责条款进行合同准入审查,然后才能适用保险法第十九条的规定,对这些“被订入合同”的免责条款进行无效审查。免责条款“不生效”并不等于“无效”,而是指免责条款未进入合同。免责条款只有在保险人履行了保险法第十七条规定的缔约义务后,才能成为合同的组成部分,并成为法院判定其有效性或无效性的必要前提。
合同中的免责事由,包括法定免责事由和约定免责事由。法定免责事由中,主要是不可抗力,包括自然灾害、社会异常事件和政府行为三大类。而约定免责事由则是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的免责条款。但免责条款不能排除当事人的基本义务,也不能排除故意或重大过失的责任。
财产保险合同纠纷的诉讼管辖地以及相关注意事项。根据法律规定,此类纠纷由被告住所地或保险标的物所在地法院管辖。签订财产保险合同时需注意保险方主体、合同标的、合同形式、合同文本以及合同变更与解除等事项。作为保险合同,需特别注意告知条款、保险责任、免责条款
确认免责条款效力时需考虑的几个方面。首先,必须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且协商一致的结果。其次,必须符合社会公共利益要求,保障公民及亲友的生命健康等权益。再者,必须合理分配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权益与风险,维护企业经营和各方利益平衡。此外,格式合同的免责条款提供者
我国合同法关于合同主要条款效力变更的规定。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可变更合同条款,但必须符合法律要求,否则变更无效。合同无效的情形包括欺诈、胁迫、恶意串通等。免责条款中造成人身伤害和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财产损失的无效。需要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合同变更需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