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民法院对被执行人财产进行搜查的规定如下:
(1)搜查人员应当按规定着装并出示搜查令和工作证件。
(2)人民法院搜查时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搜查现场;搜查对象是公民的,应当通知被执行人或者他的成年家属以及基层组织派员到场。
(3)搜查对象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应当通知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到场。拒不到场的,不影响搜查。
(4)搜查妇女身体,应当由女执行人员进行。
2、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
第四百九十七条 搜查人员应当按规定着装并出示搜查令和工作证件。
第四百九十八条 人民法院搜查时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搜查现场;搜查对象是公民的,应当通知被执行人或者他的成年家属以及基层组织派员到场;搜查对象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应当通知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到场。拒不到场的,不影响搜查。
搜查妇女身体,应当由女执行人员进行。
第一,搜查必须在民事执行程序中进行,在其他程序中不能使用,例如调查取证时就不能搜查。
第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履行期限已经届满。如果法律文书确定的履行期限尚未届满,就不能采用搜查措施。
第三,被申请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有隐匿财产的行为。如果被申请执行人员不履行法律确定的义务,但并无隐匿财产行为的,或者被申请执行人虽隐匿财产,但还有其他可供执行财产的,则不适用搜查,只能适用其他强制措施。对于被申请执行人是否隐匿财产的认定,应当具有一定的事实依据,如申请执行人提供的事实经查证成立的,被申请执行人所在单位反映被申请执行人有隐匿财产行为的,或者执行人员根据掌握的材料足以认定被申请执行人隐匿财产的。
第四,搜查的范围仅限于被申请执行人及其住所或者财产隐匿地。
第五,进行民事搜查必须由院长签发搜查令,并由执行人员执行。这是因为民事搜查涉及当事人的人身自由、名誉、居住等权利,影响较大,所以,采取搜查措施时应慎重。
我国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证据交换的时间安排。证据交换时间通常在答辩期届满后、开庭审理前,可由当事人协商、人民法院指定或延期举证。在行政诉讼中,被告需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提供证据。证据交换时间的灵活性允许人民法院根据案情和证据数量组织当事人在
管辖权转移的基本概念和条件,包括制度定义、四个条件以及三种情况。该制度主要针对行政诉讼中的管辖权转移,明确了上级人民法院可以指定下级法院审理或自行审理的情形。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取消了从上级法院转移到下级法院的规定,体现了行政诉讼管辖权转移的特殊性
在民事诉讼中,失信被执行人决定书是否需要进行合议的问题。根据规定,将被执行人纳入失信名单的审判是裁定,不需要组成合议庭,裁定书由审判人员、书记员署名并加盖法院印章。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合议庭成员的相关规定和人民法院审理不同案件时的合议庭组成情况。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的附带民事诉讼中应当负有赔偿责任的人,包括刑事被告人及其他共同致害人、被告人的监护人、遗产继承人等,并阐述了刑事附带民事主次责任的意义,有利于正确处理刑事案件附带民事诉讼、保护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