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事案件中,回避申请由不同的人作出决定:
(1)院长担任审判长或者独任审判员时的回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
(2)审判人员的回避,由院长决定;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或者独任审判员决定。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四十九条 院长担任审判长或者独任审判员时的回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审判人员的回避,由院长决定;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或者独任审判员决定。
1、回避的提出
回避的提出有两种方式:一是申请回避。二是可以自行回避。
当事人申请回避,可采用口头或书面形式,但应当说明申请回避的理由。
法官和其他有关人员自行回避的,应当向审判长、院长或审判委员会提出并说明理由。
2、申请回避的时间
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申请回避,应当在案件开始审理时提出;回避事由在案件开始审理后知道的,也可以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
3.回避的决定
院长担任审判长时的回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审判人员的回避,由院长决定;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
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请应在三日内以口头或书面方式作出决定。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在法院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前,应当暂停参与本案工作,但案件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除外。
法院决定回避的,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应退出本案审理;驳回回避申请的,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应继续本案的审理。民事诉讼法对不服驳回回避申请的决定设置了救济程序,即申请人对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决定时申请复议一次。复议期间,被申请回避的人员,不停止参与本案的工作。法院对复议申请应当在三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并通知复议申请人。
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回避制度。当司法人员与案件或当事人存在利害关系或其他可能影响公正处理的关系时,应自行回避。如果未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申请其回避。回避申请的处理程序包括侦查、起诉和审判过程中的回避申请,被申请回避人员在决定作出前应暂停参与
关于回避制度的详细规定。文中阐述了回避申请的方式和理由陈述的重要性,描述了相关人员自行回避的流程。文章明确了申请回避的时间节点,并详细说明了不同角色回避事宜的决定机构。同时,法院对回避申请的处理时间以及回避决定的执行过程也得到了详细解释。对于复议的情
离婚官司如果是公开审理的,家属可以不回避,可以参与旁听。但如果离婚案件被申请不公开审理,法院同意不公开的,其他与案件无关的人就不能参与旁听,家属需要回避。《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四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或
离婚诉讼收到传票可以申请延期。离婚案件适用民事案件的审理程序,在收到传票后,如果有法定的延期理由,可以申请延期审理。(一)必须到庭的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有正当理由没有到庭的;(二)当事人临时提出回避申请的;(三)需要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