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权独立行使与分工制约原则是关于执行权力设置和行使的原则。民事强制执行权是国家统一行使的一项公权力,兼具司法权与行政权性质。因此,首先要确保执行权的独立行使,其次在执行权的内部结构中建立执行裁判权与执行实施权的分工制约机制。分工制约的目的是提高执行效率和保障权力公正运行。
基本人权保障原则意味着被执行人的基本人权不应因普通债权的执行而受侵犯和剥夺。在强制执行活动中,要保障被执行人的基本人权,特别是其宪法权利。这是各国强制执行法的普遍原则。为实现这一原则,需要建立完善的执行豁免制度,扩大被执行人财产的保护范围,保留基本生活资料和费用,明确禁止某些执行方式,严格限制某些执行方式,尊重被执行人人格,维护社会善良风俗等。
执行及时原则要求债权人申请执行的债权应由执行机关及时实现,不得拖延。在实现过程中,如果效率与公平原则发生冲突,应以效率为先。这一原则是建立多种执行制度的基础,如优先清偿制度、人身强制制度。同时,也是改变或取消相关旧制度的依据,如参与分配制度。此外,该原则还涉及如何确定合适的执行期限和具体的执行措施等。
依法定程序执行原则指出强制执行行为是国家公权力的行使行为,执行的任务是实现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内容。国家统一行使执行权的重要目的是维护法律权威和社会秩序。因此,在执行活动中必须追求程序化、秩序化。轻视执行程序、违背程序会导致执行混乱和乱执行等问题,严重妨碍维护法律权威和维持社会良好秩序的实现。同时,申请人和被执行人在执行程序中都享有程序权利和程序利益,必须严格依法定程序执行,以保障当事人利益。
以上原则的法律依据是《民事诉讼法》。
司法是由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适用法律的活动,而执法是由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来执行法律的活动,两者具有不同的特定主体。
司法活动的对象是案件,主要内容是裁决涉及法律问题的纠纷和争议,以及对有关案件进行处理。执法是以国家的名义对社会进行全面管理,行政管理的事务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执法的内容比司法更广泛。
司法活动有严格的程序性要求,司法机关的活动通常有相应的严格程序规定,违反程序将导致司法行为的无效和不合法。执法活动虽然也有相应的程序规定,但由于执法活动本身的特点,特别是基于执法效能的要求,其程序性规定没有司法活动那样严格和细致。
司法活动具有被动性,案件的发生是引起司法活动的前提,司法机关(尤其是审判机关)不能主动实施法律,只有在受理案件后才能进行应用法律的专门活动。执法具有较强的主动性,行政机关应积极主动地实施法律,对社会进行行政管理的职责并不基于相对人的意志引起和发动。
关于我国诈骗罪中,如果一次诈骗数额未达到立案标准,但多次实施电信网络诈骗行为时,可将诈骗数额进行累计计算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意见,当累计数额达到刑法规定的标准时,应依法定罪处罚。此外,文章还详细列举了从重处罚的情形以及诈骗数额接近标准时的认定方法。
关于诈骗罪的数额认定标准和犯罪行为地的认定问题。根据法律规定,诈骗数额达到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才属于“数额较大”,因此400元不构成诈骗罪。同时,诈骗行为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关于犯罪地的认定,包括犯罪的预备地、实行地和结果地,通常由犯罪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关于交通肇事罪的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并因此发生重大事故,导致严重后果如人员重伤、死亡或公私财产重大损失,将受到刑法处罚。具体刑罚根据肇事后的行为如逃逸、事故责任等有所不同。此外,解释还规定了特定情况下交通肇事罪的定罪处罚情形,
诈骗款的追缴问题。首先提及追缴赃款的法律依据,人民法院应当依法追缴赃款赃物及其收益,以保护被害人权益。其次,被害人的损失认定及发还赔偿也涉及相关法律条文。最后,对于财产的保全措施进行了解释,强调查封、扣押效力及被执行人违规处置财产的后果。摘要介绍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