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刑法规定,如果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可以免除刑罚,人民检察院经检察长批准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
2、法律依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三百七十条。
1、犯罪的时间和地点
任何犯罪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实施的。通常情况下,时间和地点并不影响犯罪的成立,但是可以反映行为本身的危害程度。
2、犯罪的手段和方法
一般情况下,犯罪的手段和方法对犯罪构成没有影响,但是如果手段特别残忍、方法比较狡猾,犯罪情节就会严重。
3、犯罪的动机
故意犯罪的动机都是不良的,但是程度有所差异。
4、犯罪的结果和后果
犯罪情节的轻重也体现在行为直接造成的损害结果及其引起的危害后果的大小上。比如,盗窃公私财物数额巨大比数额较小的情节严重,杀害多人比杀害一人情节严重,强奸多次比一次情节严重。
5、犯罪对象的具体情况
犯罪对象是犯罪行为直接作用的具体物或具体人。对象的具体情况不同,也反映出社会危害性的大小。
6、行为人主观方面的情况
社会危害性的程度还取决于行为人与实施犯罪有关的思想、行为方面的表现。比如,汽车司机一贯违章行车发生交通事故的情节比偶然违章出现事故的情节严重,多次诈骗、盗窃比偶尔诈骗、盗窃的情节恶劣,国家工作人员犯非法拘禁罪或诬告陷害罪的情节比一般公民犯这些罪的情节严重。
7、犯罪后的态度
犯罪以后的态度,如自首、积极退赔、采取措施消除或减轻危害后果,或者抗拒抵赖、毁证灭赃,可以说明行为人对所犯罪行的认识和悔悟程度,反映出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大小和改造的难易程度。
8、在共同犯罪中所处的地位与所起的作用
组织领导犯罪集团或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主犯、首要分子比起次要或起辅助作用的从犯情节严重。积极参与犯罪活动的比被胁迫或被诱骗而参加犯罪的情节严重。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的具体法律解释。该解释对诈骗数额的划分、严厉惩处的情形、从宽处理的情形、对近亲属的处理、未遂案件的处理、共同犯罪和追缴财物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以依法打击诈骗犯罪活动,保护公私财产所有权。
辩护人的职责和义务。首先,辩护人接受委托后应立即告知办案机关,并有告知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关于犯罪嫌疑人的相关证据的义务。其次,辩护人在执业活动中应保密委托人信息,但若发现委托人实施危害行为则应告知司法机关。最后,辩护人不得干扰诉讼活动,如伪造证据或
刑事拘留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对正在实施犯罪或者重大嫌疑人采取的强制措施,目的是为了顺利开展侦查活动和追诉犯罪分子。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刑事拘留的对象应当是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包括正在预备犯罪、实施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时被发觉的,被害人或者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二条的规定,对于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的财产损失,可以根据被侵权人受到的损失或侵权人获得的利益来确定赔偿数额。如果无法确定被侵权人受到的损失和侵权人获得的利益,或者双方在赔偿数额上无法达成一致,被侵权人可以向人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