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诉书应详细记录被告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出生地和户籍地、公民身份号码、民族、文化程度、职业、工作单位及职务、住址等。如果被告人是单位犯罪,还需写明犯罪单位的名称和组织机构代码、所在地址、联系方式,以及法定代表人和诉讼代表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如果还有应当负刑事责任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也应按照被告人基本情况的内容叙写。
起诉书应明确列出案由和案件来源。
起诉书需详细叙述与定罪量刑有关的案件事实,包括犯罪的时间、地点、经过、手段、动机、目的、危害后果等要素。对于被控有多项犯罪事实的被告人,应逐一列举,但对于犯罪手段相同的同一犯罪可以概括叙写。
起诉书应明确列出起诉的根据和理由,包括被告人触犯的刑法条款、犯罪的性质及认定的罪名、处罚条款、法定从轻、减轻或从重处罚的情节,以及共同犯罪各被告人应负的罪责等。
起诉书应详细记录被告人的认罪认罚情况,包括认罪认罚的内容、具结书签署情况等。
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必须首先确保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犯罪事实是对犯罪嫌疑人正确定罪和处刑的基础。犯罪事实的查清包括确定犯罪嫌疑人实施的行为是犯罪,而不是一般违法行为;确定犯罪嫌疑人是否负刑事责任或者免除刑事责任;确定对犯罪嫌疑人应当从轻、减轻或从重处罚的事实。
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必须有确实、充分的证据来支持对犯罪嫌疑人的指控。确实的证据是指证据必须是客观真实存在的事实,并与犯罪事实有内在的联系,能够证明案件的事实真相。充分的证据是指一定数量的证据足够证明犯罪事实。
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还必须排除法定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确保依法应当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有些犯罪行为法定为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
人民法院不予立案的六种情形,包括违法起诉、涉及危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危害国家安全、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以及不属于人民法院主管的事项。同时,也列举了法院应当立案的五种情形,包括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执行案件以及赔偿申请。
中国刑法规定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特别是对于故意伤害罪和抢劫罪等犯罪,在特定条件下可以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暂缓起诉作为一种特殊的起诉方式,符合公诉条件但符合一定条件的案件不提起公诉更符合公共利益,同时必须规定缓诉期间和犯罪嫌疑人的法定义务。
消费公益诉讼的界定和法律处理。消费公益诉讼源于罗马法中的公法与私法的划分,包括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提起的狭义公益诉讼和公民等提起的私益诉讼。处理时需区分两种诉讼方式,遵循双轮驱动原则,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和处分权。《解释》规定了公益诉讼和私益诉讼的交叉处
该摘要主要介绍了非法经营罪判决书的内容和相关法律依据。首先,判决书包括被告人的基本情况、辩护人和公诉人的情况。其次,判决书认定了相关事实、理由和适用的法律依据。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