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民检察院发现刑事诉讼活动中的违法行为,按以下情形处理:
(1)对于情节较轻的,由检察人员以口头方式提出纠正意见;对于情节较重的,经检察长决定,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
(2)对于带有普遍性的违法情形,经检察长决定,向相关机关提出检察建议。
(3)构成犯罪的,移送有关机关、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法律依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五百五十二条
1、立案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报案、控告、举报和犯罪人的自首等方面的材料进行审查,判明是否有犯罪事实并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依法决定是否作为刑事案件交付侦查或审判的诉讼活动;
2、侦查指由特定的司法机关为收集、查明、证实犯罪和缉获犯罪人而依法采取的专门调查工作和有关的强制性措施;
3、起诉有两种,包括公诉和自诉;
4、审判是指人民法院在控、辩双方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参加下,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对于依法向其提出诉讼请求的刑事案件进行审理和裁判的诉讼活动;
5、执行则指刑事执行机关为了实施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所确定的内容而进行的活动,在我国,刑事执行的主体主要是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和监狱等。
刑事诉讼法中证据不足不起诉的影响。人民检察院在审查案件时,若发现证据不足或可能存在非法收集证据的情况,可选择要求公安机关补充侦查。经过二次补充侦查后,如仍认为证据不足,将做出不起诉决定,涉案人员不会有案底记录,对其个人声誉和未来发展有积极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传唤的适用对象、合议庭的组成及开庭准备事项等规定。根据法律规定,传唤适用于当事人而非证人;确定开庭后应告知人民检察院和送达传票等文件给相关人员;开庭前审判人员应进行审判相关问题的了解和听取意见。对于公开审判的案件,还需公
分院直接办理涉嫌职务犯罪案件的范围,包括局属单位处级干部案件、从事公务人员案件等。同时,还规定了柳州院和南宁院的管辖范围。对于管辖不明的案件,由分院确定。涉及要案线索需严格保密并按规定报备。未明确事项按《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办理。
刑诉中公诉人要求审判人员回避的权利及其相关的法律依据。根据刑事诉讼法,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在一定情形下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权要求他们回避。这些情形包括与案件当事人或其近亲属有关、有利害关系、担任过本案的证人等。当事人有权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