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权属争议是指个人、单位之间对土地产权的归属发生的争议。根据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第2条规定,土地权属争议是指土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归属争议。
土地权属争议调处是指国土资源部门依法对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争议案件进行受理、调查、调解,并报经人民政府批准作出处理决定的过程。土地权属争议调处行使的是行政职权中调处的职能,属于行政裁决性质的具体行政行为。其目的是通过调查核实,查清事实情况,依法确定土地权属关系,明确权利归属,是土地确权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
根据《土地管理法》第16条规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处理。单位之间的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的争议由乡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当事人对有关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处理决定通知之日起30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在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解决前,任何一方不得改变土地利用现状。
土地权属争议从表现形态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对宗地土地所有权或土地使用权归属的争议,二是对宗地之间相邻边界划定的争议。
土地权属争议的基本包括:国有用地单位对土地使用权的争议,农民集体与国有用地单位对土地所有权的争议,农民集体之间对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争议,集体建设用地单位之间对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争议,农民个人之间对宅基地使用权的争议。
根据《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第14条规定,下列案件不作为争议案件受理:土地侵权案件,行政区域边界争议案件,土地违法案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争议案件,其他不作为土地权属争议的案件。
土地权属争议调处面临的难点之一是法律法规不够细化。处理土地权属争议的法律依据包括《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等。部门规章层面有《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和《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等。地方的规范性文件如《北京市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北京市土地权属争议引发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和《广东省土地权属纠纷调处条例》等也是调处土地权属争议的法律依据。
部门规章多在管辖和程序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但是土地权属纠纷争议的主体形式多样、涉及范围广,客体范围具有变动性,争议的内容具有形式上的隐蔽性和维权时的突发性。调查时土地权属情况往往很难与《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吻合,对土地权属的认定在具体实践方面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困难。
新《民法典》关于楼顶空间所有权归属的问题。新法规定楼顶空间属于建筑区划内的其他公共场所,归属于全体业主共有。这与旧法规定相一致,但新法更加强调了建筑区划内其他公共场所和设施的归属问题。
政府强行进入林地施工的法律处理方式,包括林权保护、林地承包权的继承及承包期限的相关内容。对于林权所有人,可通过行政复议保护自身权益。林地承包中的继承问题需注意继承发生、期限及相关法规。国家未明确规定草地和林地的承包期限,但实践中一般林地承包期为三十至
新修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营房建筑面积标准》对军官和士官住房分配的影响。新标准详细规定了各职级军人的住房面积,包括经济适用性住房和军官公寓的分配。军官住房分配考虑单位规模、经费和土地等因素,晋升后住房面积会增加。士官住房面积标准也有所调整,高级士官享受
基本农田和一般农田的定义与区别。基本农田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不得占用的重点保护耕地,受基本农田保护制度限制。非法占有耕地罪有明确的刑法标准。基本农田的划定是根据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确定的,包括划定面积、划区定界和验收确认等步骤,旨在保护耕地资源,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