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公司法 > 公司类型 > 上市公司 > 哪个单位有撤销林权证的权利

哪个单位有撤销林权证的权利

时间:2024-08-12 浏览:57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59706
林权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财产权利,而林权的权利是以林权证为准的,公民承包林地时,可以到林业管理部门办理林权证的,以保障自己的合法利益,那么什么单位有撤销林权证的权利?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

哪个单位有撤销林权证的权利

根据我国《林木林地权属争议处理办法》的规定,有权撤销林权证的单位包括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森林管理部门、人民法院等。

《林木林地权属争议处理办法》

根据我国国家政策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授权林业部依法颁发的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证书(以下简称林权证)是处理林权争议的依据。

依据证据处理林权争议

对于尚未取得林权证的情况,可以依据以下证据来处理林权争议:

  • 土地改革时期,人民政府依法颁发的土地证;
  • 土地改革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不发证的林木、林地的土地清册;
  • 当事人之间依法达成的林权争议处理协议、赠送凭证及附图;
  • 人民政府作出的林权争议处理决定;
  • 对同一起林权争议有数次处理协议或者决定的,以上一级人民政府作出的最终决定或者所在地人民政府作出的最后一次决定为依据;
  • 人民法院作出的裁定、判决。

土地承包应当进行哪些程序

按照我国国家政策规定,可以在集体土地上进行土地承包。然而,承包土地需要经过以下程序:

1、创设取得承包经营权

承包人与发包人通过订立承包经营合同而取得承包经营权,可以通过家庭承包或以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进行承包。

2、移转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

受让人通过转包、互换、转让等方式,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过程中依法从承包人手中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需要注意的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并且未经依法批准,不得将承包地用于非农建设。

3、继承取得承包经营权

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承包人应得的承包收益可以继承,而有限地认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继承。具体情况如下:

  • 以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的林地承包经营权,承包人死亡的,其继承人可以在承包期内继续承包;
  • 以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设立的承包经营权,承包人死亡的,其继承人可以在承包期内继续承包。

土地承包程序

确定土地承包方式后,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1. 在将要承包的土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中,选举产生承包工作小组;
  2. 承包工作小组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拟订并公布承包方案;
  3. 召开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讨论通过承包方案。承包方案需获得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
  4. 公开组织实施承包方案,将土地承包给每一个农户家庭,按照承包方案规定的原则、方法和要求进行;
  5. 签订承包合同。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新股申购时间规定

    新股申购的时间规定和技巧。投资者在申购新股时需要注意时间段,避开下单高峰,提高中签概率。同时,要了解申购规则和额度派发规则,包括最低申购股数、一次申购的限制、账户不能重复申购等。为提高打新成功率,投资者需掌握三个锦囊:做好准备重点出击、不赶热闹中签率

  • 什么样的企业能发行股票

    企业发行股票的相关法律规定和条件。企业需要具备健全且运行良好的组织机构、持续经营能力,并满足其他一系列条件才能发行股票。上市公司发行新股和公开发行存托凭证需要符合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的规定。股票发行价格的确定包括市盈率定价、竞价确定法和净资产倍率法

  • 股票上市交易的条件

    股票上市交易的条件,包括股票发行条件和公司回购股份的规定。股票发行需经过核准并公开发行,公司股本总额、开业时间、盈利情况、股东人数和股本结构等也有具体要求。公司回购股份需在中国证监会无异议后实施,采用集中竞价或要约方式回购需按要求公告回购报告书和法律

  • 滥伐林木罪立案标准是什么

    滥伐林木罪的立案标准是:滥伐十至二十立方米以上的;滥伐幼树五百至一千株以上的;未经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及法律规定的其他主管部门批准并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或者虽持有林木采伐许可证,但违反林木采伐许可证规定的时间、数量、树种或者方式,任意采伐本单位所有或者本

  • 哪个单位有撤销林权证的权利
  • 临时使用林地的期限是多久
  • 关于国家鼓励开荒地的政策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