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刑法罪名 >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 高空抛物公共安全罪成立吗

高空抛物公共安全罪成立吗

时间:2022-07-20 浏览:17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28486
高空抛物可能成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法律依据:我国现有的《刑法》,如果行为人是故意从高空抛弃某物品,虽然是尚未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后果,但是已经足够危害社会的公共安全的,那么是可以成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关于高空抛物公共安全罪成立吗的问题,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您详细解答。

一、高空抛物可能成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吗

1、高空抛物可能成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因为故意从高空抛弃物品,尚未造成严重后果,但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可以被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的“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

2、为伤害、杀害特定人员实施上述行为的,依照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3、如果抛物人不明确,将由所有有可能是抛物人的居民共同承担责任,此外,如果行为人明知楼下过往人群多,自己的抛物行为很可能造成过路之人受到伤害,仍然抛物,结果造成受害者伤残甚至死亡,那么抛物者因此可能涉嫌构成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过失致人重伤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等罪名,最高可判处死刑。

4、法律依据:《刑法》

第二百九十一条 之二 【高空抛物罪】从建筑物或者其他高空抛掷物品,情节严重的,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二、高空抛物损害责任的相关内容有哪些

高楼抛掷物、坠物致人损害是指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侵权行为。

(一)高楼抛掷物、坠物致人损害责任的特点:

1、因高楼中抛掷和坠落的物致人损害: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造成他人损害;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

2、物品是从高楼中抛掷或坠落而导致他人损害。

3、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

4、归责原则上的特殊性:主要采取公平责任原则,例外情况下采取过错推定责任原则。

(二)高楼抛掷物、坠物致人损害责任的归责原则:补偿责任(一般不适用精神损害赔偿)。

(三)高楼抛掷物、坠物致人损害的责任主体: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推定加害人)。

1、责任主体是建筑物的使用人:是指在侵权行为发生时建筑物的实际使用人(建筑物所有人、承租人、借用人、其他使用建筑物的人);

2、责任主体是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

3、责任主体是无法举证排除自己是侵权人的建筑物使用人。

(四)高楼抛掷物、坠物致人损害责任的免责事由:

1、能够证明自己不是加害人免责;

2、能够确定具体侵权人的,其他人免责。

抛掷物致人损害案件中,有可能成为加害人的当事人需要证明以下事项就可以免责:

(1)发生损害时,自己并不在建筑物中;

(2)证明自己根本没有占有造成损害发生之物;

(3)证明自己所处的位置客观上不具有造成抛掷物致人损害的可能性。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相关法规中嫖娼处罚标准

    我国现行法律对于卖淫嫖娼行为的处罚标准。轻微情节的卖淫嫖娼行为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处罚,包括罚款和拘留。对于组织、强迫卖淫行为,根据刑法相关条款进行处罚,情节严重者可判重刑并罚款。文章还提到了特定单位人员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的处理规

  • 校内替课替考是否涉嫌违法

    校内替课替考是否违法的问题。由于相关法律规定并未明确禁止校内替考和替课行为,因此这些行为并不违法,但可能违反一些高校的规定。然而,如果涉及到组织作弊等行为,就会涉及到刑法中的相关罪名,可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参与校内替考和替课的人员需要谨慎行事,

  • 冒充警察行为的法律性质

    冒充警察行为的法律性质。冒充警察执法行为可能构成招摇撞骗罪。主观方面,此行为必须出于故意,且目的是为了谋取非法利益,如物质利益或政治荣誉等。客观方面则表现为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身份进行诈骗。法律依据为《刑法》第二百七十九条,根据情节轻重,冒充警察行为

  • 辱骂警察是否构成妨害公务罪

    辱骂警察是否构成妨害公务罪的问题。根据我国刑法规定,辱骂警察通常不构成本罪,但属于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执法的行为,可受到治安管理处罚。文章还介绍了妨害公务罪的构成要件,包括客体、客观、主体和主观要件。

  • 寻衅滋事罪及其刑罚量刑标准
  • 招摇撞骗罪的法律规定
  • 招摇撞骗罪:情节犯还是行为犯?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