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后,未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父或母享有探望子女的权利,而另一方则有协助探望的义务。具体的探视方式和时间可以由双方协商决定,如果无法达成协议,可以向法院提出请求,由法院作出判决。如果另一方的探视对孩子不利,抚养子女的一方可以申请中止探视。
《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六条规定:离婚后,未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而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行使探望权的方式和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如果协议无法达成,由人民法院作出判决。如果父或母探望子女对子女身心健康不利,人民法院可以依法中止探望,中止的原因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
探望权的主体只能是父或母单独享有,而不是父母共同享有。这是由于探望权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权利人不得允许他人使用其探望权,也不能转让、抛弃或继承该权利,探望权与权利人的人身不可分离。
探望权涉及特定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例如父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利益,或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利益,而且这种情感具有人的伦理性。
探望对未成年子女具有减轻伤害的功能,能够满足子女接受双方父母关爱的需求,避免子女因缺乏父爱或母爱而变得自闭抑郁,或成为社会问题少年。探望权具有从情感上得到支持、心理上得到满足的精神利益特征,使其从父母照顾权中分离出来,成为亲属法上的一种特殊身份权。
由于探视权的单一性、特定性和非财产性,未获得子女抚养权的一方家长不能因个人情感因素违背法律。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应努力为孩子提供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中国法律中能否与父母断绝法律关系的问题。文章指出,基于血缘关系的父母与子女关系不能断绝,但基于收养关系的则可以断绝。法律还规定了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教育义务和子女对父母的赡养扶助义务。对于离婚后抚养义务的理解,文章提到确立未成年子女直接抚养权和义务的原则
离婚后子女的探望权问题。法定上,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权,探望权的行使需遵循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原则。只有在对方对孩子有害的情况下,才能中止其探望权。探望权的产生源于离婚后,它不仅是法律上的权利,更是基本人权和父母子女间情感的体现。
我国关于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探视规定。经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批准,戒毒人员可以外出探视配偶和直系亲属,非直系亲属不得探视。强制隔离戒毒的期限为两年,表现良好者可提前解除,但特殊情况下期限可延长一年。解除戒毒时,场所会出具相关证明并通知家属等。
离婚后父母对孩子的探望权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父母双方都有权探望孩子,具体探望时间和方式由法院决定。法律依据为《婚姻法》第三十八条,协商不成可由法院做出判决。若探视对子女身心健康构成危害,法院可终止探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