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七条的规定,相对不起诉共有六种情形:
当亲告罪的当事人没有向人民检察院告知犯罪事实或者撤回告诉时,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相对不起诉决定。
当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已经死亡时,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相对不起诉决定。
当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情节轻微,且危害不大,不符合犯罪的标准时,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相对不起诉决定。
当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为已经超过了追诉时效期限时,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相对不起诉决定。
当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为经特赦令免除刑罚时,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相对不起诉决定。
当存在其他法律规定免予刑事责任的情形时,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相对不起诉决定。
酌定不起诉,也被称为相对不起诉或裁量不起诉。对于酌定不起诉的决定,犯罪嫌疑人可以提起申诉。酌定不起诉的前提是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免除刑罚。以下是酌定不起诉的几个主要情形:
当犯罪嫌疑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罪,并已经在外国受到刑事处罚时,人民检察院可以酌定不起诉。
当犯罪嫌疑人患有双重残疾,即又聋又哑,或者是盲人时,人民检察院可以酌定不起诉。
当犯罪嫌疑人因防卫过当或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并且造成了不应有的危害时,人民检察院可以酌定不起诉。
当犯罪嫌疑人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时,人民检察院可以酌定不起诉。
当犯罪嫌疑人在犯罪过程中自动终止犯罪行为或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时,人民检察院可以酌定不起诉。
当犯罪嫌疑人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辅助作用时,人民检察院可以酌定不起诉。
当犯罪嫌疑人是被胁迫诱骗参加犯罪时,人民检察院可以酌定不起诉。
当犯罪嫌疑人自愿投案自首或自首后立功时,人民检察院可以酌定不起诉。
当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为轻微并自首,或犯罪较重但有立功表现时,人民检察院可以酌定不起诉。
法定不起诉,也被称为绝对不起诉,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然而,酌定不起诉又被称为相对不起诉或微罪不起诉,其适用条件有三个:
因此,酌定不起诉与法定不起诉在适用范围上存在很大差别。
免于刑事起诉的法律程序,包括不起诉的法律规定、不起诉决定书的内容以及处理措施和被害人的权益保护。在公诉机关确认被告人已经构成犯罪的情况下,因犯罪情节轻微可做出不起诉决定。不起诉决定书需明确被起诉人的基本情况、案件事实、不起诉的根据和理由等。对于被不起
老年人在提起诉讼时,若因经济困难无法承担诉讼费用,可以向法院申请免除诉讼费用的问题。根据法律规定,老年人和其他经济困难的当事人可以申请缓交、减交或免交诉讼费用,并可获得法律援助。诉讼费用的承担方式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由败诉方承担。
被害人在公诉案件中的独立诉讼地位及其诉讼权利与义务。被害人享有控告、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等权利,并需履行相应义务。如认为公安、检察机关对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不立案、不起诉,被害人可要求法律监督。被害人既可以向检察院申诉,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车祸后的诉讼时效问题,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因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为一年。同时,文章还详细阐述了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赔偿案件中,哪些人具有诉讼主体资格,包括行人、乘车人以及车辆驾驶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