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当事人以自己的名义参加仲裁程序,并与涉及的民事争议存在直接的利害关系。他们是争议民事法律关系的权利享有者和义务承担者。仲裁裁决对当事人具有直接的法律效力。
仲裁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受到《仲裁法》的规定。
根据《仲裁法》第二条的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通过仲裁解决。
根据《仲裁法》第四条的规定,当事人在解决纠纷时应当自愿达成仲裁协议。如果没有仲裁协议,一方申请仲裁的请求将不被仲裁委员会受理。
根据《仲裁法》第五条的规定,当事人达成仲裁协议后,一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请求将不被人民法院受理,除非仲裁协议无效。
根据《仲裁法》第六条的规定,仲裁委员会应当由当事人协议选定。仲裁不受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
仲裁当事人在仲裁程序中享有以下权利:
申请人有权在申请书中提出仲裁请求,并在仲裁过程中放弃或变更自己的仲裁请求,以终止仲裁程序。
被申请人有权对申请人的仲裁请求表示承认或提供证据反驳仲裁请求。被申请人还可以提出反请求,但必须符合仲裁范围和仲裁事项的要求。
仲裁当事人有权申请财产保全,以确保仲裁裁决的执行。
如果您对以上内容有任何疑问,请点击下方按钮咨询或访问手心律师网,我们将为您提供专业的法律咨询服务。
我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关于二倍工资是否一裁终局的问题。依据法律规定,追索劳动报酬等争议如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的金额,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同时,未签劳动合同情况下超过一年未主张双倍工资请求的,视为签署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另外,用人单位在
劳动争议裁决的终局情形和仲裁时效期限。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部分劳动争议裁决被视为终局裁决,包括金额低于地方月最低工资标准12个月的案件和在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与国家劳动标准有关的争议。同时,劳动者在劳动争议发生后一年内可以向有关部门寻求
劳动仲裁与上班要求的区别。劳动争议发生后,职工在未能达成协议时应遵守上班要求,除非存在正当理由。劳动仲裁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当事人的仲裁申请进行公正裁决。根据法律规定,劳动争议的申请仲裁时效为一年,但劳动报酬争议有例外。仲裁时效可因特定情况中断或暂
劳动争议仲裁时效的相关问题。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从当事人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仲裁时效可以因多种情况中断或中止,包括当事人主张权利等。如果劳动关系终止后发生拖欠劳动报酬争议,劳动者可以在一年内提出仲裁申请,不受仲裁时效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