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事故发生后,车辆驾驶人应立即停车并保护现场。如果导致人身伤亡,车辆驾驶人应立即抢救伤者,并迅速报告交通警察或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如果抢救伤者需要移动现场,应标明位置。
2. 法律依据:
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车辆驾驶人应立即停车并保护现场。如果导致人身伤亡,车辆驾驶人应立即抢救伤者,并迅速报告交通警察或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如果抢救伤者需要移动现场,应标明位置。乘车人、过往车辆驾驶人和行人应予以协助。
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未导致人身伤亡且事实及原因无争议的情况下,当事人可以立即撤离现场,恢复交通,并自行协商损害赔偿事宜。如果当事人不立即撤离现场,应迅速报告交通警察或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在道路上发生仅造成轻微财产损失且基本事实清楚的交通事故时,当事人应先撤离现场,然后协商处理。
对于行人闯红灯时在人行道斑马线上发生交通事故是否属于机动车无过错的问题,法律界存在较大争议。根据以往的判决,对于斑马线上的交通事故,一般更倾向于弱者。即使行人闯红灯,机动车仍可能被判承担一定责任。
然而,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的规定,如果行人因闯红灯被撞,从道路交通规则来看,机动车属于无过错方。如果存在明确的证据,如监控录像能够重现当时的场景并证明机动车无过错,那么机动车可能只需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请点击下方按钮咨询,或者到手心律师网咨询专业律师。
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的定义及其相关要件,依据最高法院的解释,成立交通肇事后逃逸必须同时满足已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基本犯和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等要件。另外,还需考虑行为人是否满足报案条件、对肇事行为的认识情况等因素。对于中止逃逸行为,应认定为自首或酌情
正常人驾驶残疾人车辆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问题。文章提到正常人未取得相应机动车驾驶证驾驶残车、将残车交由无证人员驾驶、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超速行驶等违法行为都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此外,违反交通管制规定、故意损坏交通设施以及非法拦截扣留车辆等也会导致法律
交通肇事罪的本罪与非罪之间的区别,重点考虑了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存在过失和交通违法行为及造成的危害后果。同时,文章还介绍了交通肇事罪的特征,包括侵犯的客体、客观方面、主体和主观方面。最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于交通肇事罪的刑罚进行了说明。
交通肇事罪的立案标准。根据刑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造成重大事故,包括致人伤亡或公私财产重大损失等情况,应当立案追究。具体标准包括死亡人数、事故责任、无法赔偿的财产数额等。公安机关在决定是否立案时,需区分事故责任和是否符合具体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