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终结执行裁定书是指裁定案件已经执行终结,不能再申请执行。然而,如果法院裁定“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则可以再次申请执行。
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七条,人民法院可以裁定终结执行的情形包括:
(一) 申请人撤销申请;
(二) 据以执行的法律文书被撤销;
(三) 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死亡,无遗产可供执行,又无义务承担人的;
(四) 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案件的权利人死亡;
(五) 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因生活困难无力偿还借款,无收入来源,又丧失劳动能力;
(六) 人民法院认为应当终结执行的其他情形。
3. 终结执行裁定书的中止和终结执行的裁定一经送达当事人即刻生效。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印发的《关于严格规范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规定(试行)》第九条,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后,申请执行人发现被执行人有可供执行财产时,可以向执行法院申请恢复执行。申请恢复执行不受申请执行时效期间的限制。执行法院核查属实后,应当恢复执行。
1. 各级人民法院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如发现确有错误,认为需要再审时,由本院院长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启动再审程序。当事人也有权对已生效的判决、裁定申请再审。裁定是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的一部分,在诉讼过程中作出的裁定,如果确有错误,人民法院有审判监督的权利。
2. 民事再审程序是人民法院对已经生效的判决、裁定再一次进行审理的程序。再审程序包括再审程序的启动和再审程序的审理。在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具有审判监督权。当发现已经生效的民事判决、裁定确有错误时,只能通过人民法院决定再审。再审程序是后续程序,可以改变原来生效的裁判。财产保全裁定的效力一般维持到生效的法律文书执行终结时止。
3. 执行程序是民事诉讼中的法定程序,民事强制执行是法院的重要职能,也是国家司法权的体现。执行程序是人民法院审判权的延伸,必须接受监督。法律规定的裁定不仅指审判过程中的裁定,也包括执行过程中的裁定。
4. 审判监督程序不仅纠正审判过程中的错误,还是对人民法院因强制执行行为侵害执行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利益的补救制度。它为强制执行过程中的错误执法行为提供了补救的机会和方法,为司法机关严肃执行提供了法律保障。只有适用审判监督程序,才能纠正人民法院因具体执行错误或执行措施不当而导致当事人或案外人利益损失的情况,并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进行矫正,从而保障当事人或案外人的合法权益得到补救。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如有其他问题,请点击下方按钮咨询,或前往手心律师网咨询专业律师。
交通财产损失评估费的承担问题。按照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请求方先支付评估费用,胜诉后法官会判决被告方承担。对于评估结论有异议,当事人可在三天内再次委托检验并告知公安机关。根据《诉讼费用交纳办法》,败诉方应承担诉讼费用,部分胜诉或部分败诉的情况下,法院会
关于申请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是否需要交申请费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申请执行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等需要交纳申请费用,具体收费标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诉讼费用交纳办法》执行。但也有一些情况不需要缴纳案件受理费。
非法处置财产的财产量刑标准以及构成该罪的要素。文中介绍了非法处置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罪的构成、罪责和罪量。包括隐藏、转移、变卖、故意毁损已被司法机关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等情形,以及情节严重导致的影响。
人民法院在执行过程中是否主动促进执行和解的问题。根据法律规定,人民法院不会主动促进执行和解,和解协议是由被执行人和申请执行人自愿协商达成的。当事人可以自愿协商达成和解协议,依法变更生效法律文书的内容。法院可以裁定中止执行,并规定了法院受理强制执行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