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一条规定,若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或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连续一百八十日以上单独或合计持有公司百分之一以上股份,且董事或高级管理人员存在损害公司情形(根据本法第一百四十九条规定),该股东有权书面请求监事会或不设监事会的有限责任公司的监事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若监事存在本法第一百五十条规定的情形,该股东可以书面请求董事会或不设董事会的有限责任公司的执行董事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监事会、不设监事会的有限责任公司的监事,或者董事会、执行董事在收到前款规定的股东的书面请求后拒绝提起诉讼,或者自收到请求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提起诉讼,或者情况紧急、不立即提起诉讼将会对公司利益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时,前款规定的股东有权为了公司的利益以自己的名义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若他人侵犯了公司的合法权益并给公司造成损失,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或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连续一百八十日以上单独或合计持有公司百分之一以上股份,可以根据上述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一)扩充公司法第111条规定的股东直接诉讼诉因,而不仅局限于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情形,可将大股东、董事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而侵害股东权益的情况纳入其内。同时,与股东代表诉讼中的规定相呼应,违反公司章程而侵害他人权益时,权利人得提起诉讼
股东直接诉讼是指当股东的利益遭受侵害时,股东可以依法径直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损害赔偿,诉讼结果也由股东自己直接承担。股东代表诉讼,又称为股东衍生诉讼或股东派生诉讼,是指当公司权利受到损害,且公司未追究侵害股东利益人的法律责任时,由股东代表公司对侵害人
作者以为各国对该种诉讼制度予以不同的称谓,表明了各国对其进行考察时所取的角度不同:“股东代表诉讼”这一概念强调在该类诉讼中,原告股东实际上代表着与其具有相同地位的所有股东而起诉[1];而“股东派生诉讼”这一概念则强调原告股东的诉权是来源于公司而非股东自己
包括原告、被告、其他股东以及公司的法律地位;并对诉前请求程序、诉讼费用之担保、诉讼的和解及撤诉、赔偿和既判力等问题上进一步论证。为了有效地规范我国的市场主体,促进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规范有序地发展,应当在我国建立股东代表诉讼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