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起股东派生诉讼之前,股东有义务向公司提出正式请求或通知。根据美国绝大部分州的公司制定法规定,原告股东在起诉前必须向董事会提出正式请求。而在英国和澳大利亚,少数股东不需要证明已向董事会提出请求,而是证明不适当行为人处于公司事务的控制性地位,这与英国和美国的代表诉讼有所不同。在加拿大,股东在起诉前有义务向公司董事会提供合理通知,且通知要求较为宽松。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的许多国家的公司法也规定了类似的限制性条件。例如,日本商法和台湾公司法规定,股东在代表公司提起代位诉讼或代表诉讼时,必须首先以书面方式请求公司或监察人提起追究董事责任的诉讼。如果公司在该请求提出后30天内未对董事提起诉讼,股东可以代表公司对董事提起诉讼。
在大陆法系中,考虑到股东代表诉讼常被滥用来谋求个人利益,法律在许多情况下要求起诉股东必须真实、慎重且善意地为公司利益提起诉讼。根据美国联邦程序规则第23.1条规定,如果原告在行使公司权利时不能公正、充分地代表公司利益,则不能进行派生诉讼(股东代表诉讼)。加拿大公司法也将“善意”和“为公司利益”作为起诉股东代表诉讼的条件。然而,一些学者认为,这种要求涉及到原告股东的主观活动,因此,在缺乏足够有力的证据的情况下,很难由法官把握和判断。因此,原告动机是否纯正对于诉讼的提起并无影响。
为了阻止那些居心不良的人通过股东代表诉讼追求个人利益,并确保被告在原告败诉时能够从原告提供的担保费用中获得补偿,同时阻止不必要的股东代表诉讼发生,大陆法系和美国的公司法普遍规定了原告股东向法庭提供诉讼费用担保的制度。在美国,诉讼费用担保制度始于1944年纽约的公司制定法。在现代美国公司法中,虽然许多州的公司法没有旧法中规定的那么严格,但仍要求法庭在认为该诉讼提起无正当理由时提供诉讼费用担保。在大陆法系的日本,旧的公司法也明确要求向监事会提出诉讼请求的股东提供担保。修改后的日本商法认为,只有在被告提出请求并成功证明原告提起代位诉讼出于恶意时,法庭才会根据命令提供代位诉讼股东的诉讼费用担保。
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理论基础和意义。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理论基础可以基于民法上的代理理论来解释。该制度作为法人制度的必要补充和升华,能够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债权人的利益,防止法人制度的价值目标被异化。同时,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也是法人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弥补了单
股东代表诉讼的特征,包括救济对象、诉因、诉讼当事人及诉讼效果的特征。股东代表诉讼的救济对象是公司董事、经理等侵害公司权益的人,而非股东个人。其诉因与公司股东个人没有直接的权利义务关系。股东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被告是侵害公司利益的人,而公司本身不是被
股东代表诉讼的法律认定及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股东代表诉讼可以提出撤诉申请书,是否批准撤诉由法院决定。股东需满足特定条件才能提起诉讼,包括持股时间和持股比例等要求。股东需遵循公司规章制度,保障公司实际利益,并向公司提交书面请求。胜诉利益归属于公司。若有
股东代表诉讼的撤诉问题。股东代表诉讼可以提交撤诉申请书,是否准许撤诉由人民法院裁定。股东代表诉讼的原告必须是公司的股东,需要满足一定条件,如连续持股时间和持股比例等。前置条件是必须先向有关公司机关提出请求。股东代表诉讼主要针对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