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护被冒名的不知情人利益,在处理第一种情形时,应按照实际主义规则和责任自负原则来确认隐名出资人的股东资格,并要求其承担对名义股东和公司外第三人的民事责任。
针对第二种情形,应根据是否违反国家的强制性规定而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如果隐名投资违反国家的强制性规定,例如外商隐名投资国家禁止外商进入的领域或公务员隐名投资企业,原则上应认定为无效。在这种情况下,隐名出资人的保护不能仅仅依靠隐名出资协议安排,而应采取更为复杂的合同安排,以保障当事人的权益。如果未违反国家的强制性规定,则按照实际主义原则应确认隐名出资人具有股东资格。
针对第三种情形,由于该隐名投资协议不为公司知晓,公司其他股东也不知情,因此纯粹是“二人协议”,对公司其他股东没有约束力。在这种情况下,不能确认隐名投资人的股东资格。隐名投资人只能根据双方的协议安排追究名义股东的违约责任。如果名义股东对隐名出资人的股权进行转让或抵押,法律救济将变得较为困难。
通过协商方式解决股东权益纠纷的重要性,并提出在解决纠纷时,不仅要解决已经出现的问题,还要根据公司实际情况预防可能出现的纠纷。文章还详细讨论了股权确认、股东知情权和分配权以及股权转让等方面的问题,包括实际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的股权确认、股东权益的保障和实
股东权利受到侵害时的救济方法,包括直接诉讼和派生诉讼。直接诉讼是股东作为原告,将公司、董事或高级管理人员作为被告,通过法院解决权利被侵害的情况,包括撤销决议、起诉董事及高管人员、行使查阅权、要求公司回购股份和解散公司。派生诉讼则是股东代替公司提起诉讼
股东派生诉讼与股东直接诉讼的区别。前者是因公司遭受侵犯而间接损害股东权利,当公司未起诉时由股东提起诉讼,性质为共益权;后者则是股东个人权利受到侵犯时提起诉讼,性质为自益权。两者在产生原因、诉讼性质、诉权根据、诉讼目的和诉讼归属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隐名股东根据其与名义股东之间的协议享有合同权利,但很难以此协议来对抗其他第三人。因此,名义股东未经隐名股东同意而将股权转让的,隐名股东无权以其为实际权利人为由主张转让行为无效,如其不能提供证据证明受让人系明知转让人为名义股东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