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名股东作为以他人名义持有股份的投资者,享有一定的权利和保护。以下是隐名股东的主要权利:
隐名股东有权获得公司分红和其他投资收益。尽管他们的名字没有出现在股东名册上,但是他们作为实际股东,享有与投资者身份相符的权益。
对于显名股东的无权处分,隐名股东可以依据善意取得制度进行维权。善意取得制度是指在合法的交易过程中,如果隐名股东以善意购买股份并获得所有权,即使原股东无权处分,隐名股东仍然享有合法的股权。
如果显名股东无权处分股份,隐名股东有权追偿。这意味着隐名股东可以要求显名股东赔偿因无权处分所造成的损失,并恢复原有的股权。
隐名股东是指以他人名义设立公司或出资的投资者,但在公司的章程、股东名册和工商登记中记载为他人的出资人。与之相对,显名股东(或挂名股东)是指在工商登记资料上记载但没有实际出资的股东。
在美国《示范商业公司法》中,对于“股东”的定义,第一类对象是指以自己名义持有股份并在股东名册上记载的人,第二类对象则是指股份受益权人,这一受益权是通过公司存档的股份代管人证书授予的。因此,公司可以明确区分实际持有股份的股东和以他人名义代持股份的股东,而这两者都是合法的股东。对于以他人名义代持股份的情况,公司往往是明知的。而另一种隐名持股的情况,则更多是发生在隐名股东与显名股东之间的交易中,仅涉及这两个当事人之间的股份转让。
原始股与干股的区别。原始股是公司在上市前发行的股票,投资者通过购买可获得公司管理和决策权,有机会获得高额回报。而干股则是特定个体虽未出资,但被视为持有股份并参与分红。干股的权利和义务由赠股协议确定,其资格确认以协议为准。如果干股存在瑕疵,股份的受让人
确认公司股东资格的原则和依据。形式化证据优先适用,包括公司章程、工商登记等;实质性证据指投资者出资行为相关证明。公司章程是判定股东身份的主要法律依据。工商登记并非股东资格取得的必要条件,仅具有宣示和公示意义。股东名册是证权文件而非设权文件,对抗公司功
隐名股东在不同情境下的法律义务。在公司合法有效成立的情况下,隐名股东应根据是否参与公司管理和享受股东权益来判断其股东资格。若未约定实际出资人为股东且未参与管理,双方关系应认定为投资借款关系。隐名股东在公司未依法成立时与显名股东及其他股东的关系类似于合
隐名股东的股东资格确认诉讼的相关法律依据和投资权益归属争议。根据《公司法解释三》的规定,隐名股东与显名股东之间的合同若有效,实际出资人享有投资权益。若发生争议,实际出资人可主张权利。同时,隐名股东要求确认股东资格需经过公司其他股东半数以上的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