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名出资是指实际认购出资的一方(隐名出资人),但公司的章程、股东名册或其他工商登记材料记载的出资人却为他人(显名出资人)。实际的出资认购人与公开登记的出资人不一致,实际的出资认购人是隐名出资人,而公司的登记材料记载的出资人为显名出资人。
在实践中,隐名出资人可以是公司的隐名股东或合伙企业的隐名合伙人。隐名股东和隐名合伙人对公司债务均只承担有限责任。然而,显名合伙人应对合伙债务承担无限责任,因此隐名合伙人又称为有限合伙人。
在非规避法律的隐名出资人设置中,隐名出资人与显名出资人之间的协议可以作为双方权利义务的依据。然而,在涉及第三人的交易中,隐名出资人不能以工商登记不实对抗第三人,因此企业仍然面临着交易不确定的法律风险。
隐名出资人本身存在的法律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隐名出资人和显名出资人之间协议约定事项不完善带来的法律风险。包括双方对一些情况约定不明、约定内容本身存在歧义等。
(2) 协议效力不被确认的法律风险。我国目前并没有明确规定隐名出资人的法律地位,在学理上也存在争议。因此,一旦发生纠纷,法官将依赖于自由裁量权来判断协议的效力。如果协议效力不被确认,事情的处理方式可能与出资人最初设想的完全不同。
(3) 涉及第三人交易的法律风险。无论隐名出资人与显名出资人之间如何约定,第三人都无从得知隐名出资人的存在。因此,在涉及第三人的交易中,隐名出资人将处于被动局面。
实际出资人(隐名股东)是否有权提起股东代表诉讼的问题。股东代表诉讼旨在维护公司利益,我国《公司法》对股东提起代表诉讼的条件和程序进行了详细规定。实际出资人只有在满足特定条件,如持股时间和持股比例等,才有权提起代表诉讼。同时,必须尽力采取公司内部救济措
显名股东如何变更为隐名股东的法律问题,涉及《公司法解释(三)》第25条第3款等法条的解释和案例评析。文章指出,实际出资人想要变更股东身份、办理公司登记机关的登记等,必须得到公司其他股东半数以上的同意。在没有得到同意的情况下,不能直接适用反对解释,即使
隐名股东在不同情境下的法律义务。在公司合法有效成立的情况下,隐名股东应根据是否参与公司管理和享受股东权益来判断其股东资格。若未约定实际出资人为股东且未参与管理,双方关系应认定为投资借款关系。隐名股东在公司未依法成立时与显名股东及其他股东的关系类似于合
隐名股东的股东资格确认诉讼的相关法律依据和投资权益归属争议。根据《公司法解释三》的规定,隐名股东与显名股东之间的合同若有效,实际出资人享有投资权益。若发生争议,实际出资人可主张权利。同时,隐名股东要求确认股东资格需经过公司其他股东半数以上的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