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名股东虽非公司名义上的股东,但公司的成立源于隐名股东的出资。根据资本维持和不变的原则,隐名股东不得撤回资金以逃避风险和责任。
有限责任公司中的隐名出资人无权以股东身份行使股东权利,但法律仍应保护其对公司的实际出资。
隐名股东的股东权利不能对抗第三人。根据《公司法》第32条第3款规定,公司必须向公司登记机关登记股东的姓名或名称及其出资额,并办理变更登记。未经登记或变更登记的股东权利不得对抗第三人。
无论是隐名股东还是显名股东,对公司债务均只承担有限责任。
隐名股东承担公司的盈亏风险,与“名为投资,实为借贷”的法律关系不同。隐名投资是真正的投资,而非借贷。因此,隐名股东需要承受投资风险,并不享受借贷的固定收益。
股东与他人约定以该他人名义出资时,其约定不得对抗公司。
正确的思路应当是直接适用《公司法》第71条第2款中关于对外转让股权的规则。首先,名义股东和实际出资人之间必须达成股权转让协议,然后才能考虑其他股东的同意问题。其他股东的同意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具有意义。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名义股东是公司的真正和合法股东。其他股东过半数的同意并不能代替显名股东做出处分意思和处分行为,隐名股东不能自行主导公司变更股权登记。尽管显名股东名义上是“显名”的,但这个定语并不会对其股东权利本身有任何限制,显名股东拥有完整的股东权利。隐名投资关系仅适用于隐名股东和显名股东之间,隐名股东无权处分股权。
如果名义股东不同意股权转让,或者在有股权转移义务约定时不愿意转让其股权,实际出资人只能基于与名义股东之间的隐名投资合同关系主张名义股东承担违约责任,并要求其履行合同约定的处分股权给付债务。通过法院判决的强制力来代替名义股东处分股权的意思表示,从而实施股权处分行为,满足股权转让的要件,促使股权转移产生法律效果。
希望通过上述内容的整理,您对隐名股东的相关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如果您的情况比较复杂,本网站也提供律师在线咨询服务,欢迎您进行法律咨询。
原始股与干股的区别。原始股是公司在上市前发行的股票,投资者通过购买可获得公司管理和决策权,有机会获得高额回报。而干股则是特定个体虽未出资,但被视为持有股份并参与分红。干股的权利和义务由赠股协议确定,其资格确认以协议为准。如果干股存在瑕疵,股份的受让人
确认公司股东资格的原则和依据。形式化证据优先适用,包括公司章程、工商登记等;实质性证据指投资者出资行为相关证明。公司章程是判定股东身份的主要法律依据。工商登记并非股东资格取得的必要条件,仅具有宣示和公示意义。股东名册是证权文件而非设权文件,对抗公司功
隐名股东在不同情境下的法律义务。在公司合法有效成立的情况下,隐名股东应根据是否参与公司管理和享受股东权益来判断其股东资格。若未约定实际出资人为股东且未参与管理,双方关系应认定为投资借款关系。隐名股东在公司未依法成立时与显名股东及其他股东的关系类似于合
隐名股东的股东资格确认诉讼的相关法律依据和投资权益归属争议。根据《公司法解释三》的规定,隐名股东与显名股东之间的合同若有效,实际出资人享有投资权益。若发生争议,实际出资人可主张权利。同时,隐名股东要求确认股东资格需经过公司其他股东半数以上的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