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隐名股东退股的情况下,显名股东仍然会被登记在股东名册上,并且仍然享有股东权利。
根据我国《公司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需要有股东名册,其中要记载以下事项:
在股东名册中登记的股东可以依据股东名册行使股东权利。公司应当将股东的姓名或名称及出资额向公司登记机关进行登记。如果登记事项发生变更,应当办理相应的变更登记。未经登记或变更登记的情况下,不得对抗第三人。
这表明我国已经明确了显名股东的概念,并规定了显名股东享有的权利和义务。然而,对于隐名股东的概念尚未明确规定。
尽管法律上没有明文规定隐名股东,但是在司法界普遍倾向于承认隐名股东的存在。我们可以理解为,只要隐名股东已经实际出资并且存在相关的内部协议约定股权比例或权利义务,一般都会被认定为该公司的隐名股东。然而,对于隐名股东的股东资格认可主要分为两种情况。在处理公司内部纠纷时,一般会承认隐名股东的股东资格。这主要是基于尊重契约自由的原则,即在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情况下,应该承认公司内部显名股东和隐名股东之间的约定。而在处理公司外部纠纷时,为了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更多地体现了公示主义原则,一般只会承认显名股东的股东资格,并追索与已公示的股东相关的权利义务。
为了维护公司的稳定运营和保护公司债权人的利益,我国《公司法》第36条明确规定:“公司成立后,股东不得抽逃出资。”也就是说,公司的股东不能以任何理由变相撤资。
公司股权的确认,不能简单机械地适用股东名册、工商登记资料等,要充分考虑实际出资人的权益,一般来说,谁实际出资,谁就拥有最终的股权。《公司法解释三》出台后,虽然隐名股东的地位从法律上得到了一定的肯定,但作为隐名股东仍具有一定的法律风险。
隐名股东作为实际出资人,当然享有股权毋庸置疑,但其可否依据享有的股权行使包括股东知情权在内的股东权利,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但对于股东权利之一的显名权,《公司法解释三》通过第二十三条及第二十四条第三款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出资是指股东将其所有的财产转移所有
隐形股东在专业术语中被称为“隐名股东”或“实际投资人”,是指为了规避法律或出于其他原因,借用他人名义设立公司或者以他人名义出资,但在公司的章程、股东名册和工商登记中却记载为他人的出资人。在这种情况下,隐名股东如果向法院提起确认之诉,将不会受到法院的认
代持股隐名投资合法的前提。为防止代持股人在实际出资人不知情情况下擅自行使股东权利,代持股协议如果条件许可应当告知公司的其他股东或者由其他股东在协议上书面认可。为预防代持股权被转让,可以将名义股东名下的股权质押给实际投资者,实际投资者为质权人,名义股东